《五燈會元》載:
唐代源律師見大珠慧海禪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乖唬骸溉绾斡霉?」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乖唬骸敢磺腥丝?cè)缡牵瑤熡霉Ψ?」師曰:「不同!乖唬骸负喂什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孤蓭煻趴。
「一期一會」大致如此。不問前緣,不求后會,唯余斗室、二人、一碗茶。俯仰之間,便是整個世界。
譬如你在茫茫人海中,與一位女子擦肩而過,剎那間,瞥見她的容貌,不由得心動了一下。腳步放緩,下一瞬,她已匯入人海,杳無蹤跡。你知道從此再無機會相遇,于是繼續(xù)前行,不留漣漪。這便是一期一會。
又譬如,你在火車上,與鄰座抵足而眠,相談甚歡,聊了一路。下車時,彼此道別,不留聯(lián)系方式,不問姓名,轉(zhuǎn)身投入忙碌的生活,從此再不聯(lián)系。這也是一期一會。
又譬如,晚霞映在晴雪上,夕陽從山頭透過來,恰逢極好的角度,很美。下一秒,光影變換,再也無法重復(fù)。不攝影,不遺憾,專注于這瞬間的美,便是一期一會。
簡而言之,面對一切際遇,不抱雜念,只做該做的事,不遺憾,不患得患失,專注于眼前的這一刻,讓心靈靜下來,便是這種心態(tài)。
佛教說因、緣、果、報。面對種種際遇,動心動念,是為因;患得患失,是為緣。因緣相合,乃生果報。與朋友相談甚歡,生出歡喜之念,是因,但總想著「今后是不是不能相見了啊」、「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啊」、「真想把這一刻定格下來」,等等,便是緣。光有因生不出果報,但有了緣,便會積累業(yè)力。雖然未必會產(chǎn)生后果,但這份業(yè)力,已經(jīng)添在了心靈上面。
所以,「一期一會」,也許就是,讓隨著際遇生出的「因」,在下一刻消散。倏忽而生,倏忽而散,一碗茶之后,再無因果。也就是說,對于在這一刻產(chǎn)生的「因」,不制造「緣」,不留給它產(chǎn)生業(yè)力的機會。
許多人說,「一期一會」是珍惜緣分。其實,緣分為何要珍惜?無非是因為再也沒有下次而已。但產(chǎn)生「再也沒有下次了」的念頭,因而格外謹慎、流連,也是一種「緣」,更是一種對平靜心境的打破。
故而,「一期一會」,不執(zhí)著于某一次的相會,而是,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每一口水,每一息呼吸,每一步,每一次見面,都要抱著日常、自然、專注、平靜的心態(tài)。并不是因為「沒有下一次」,而是因為,每一次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次,每一刻我們都在死去,然后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