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沒有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消費觀、價值觀之前,父母的教育可使身邊的孩子耳濡目染,大手大腳或克勤克儉,都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消費觀念。
首先,在教育問題上,父母要形成合力,不能拆臺,而要補臺。你和老公的觀念不一致,已讓孩子產(chǎn)生了爸爸不愛他的想法,這需要引起你們的關(guān)注。試想,媽媽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欲求,孩子是否認為媽媽也不愛他了?而爸爸總是“拒絕”孩子,是否也會錯失教育良機呢?
其次,孩子小,正是父母培養(yǎng)孩子財商之時。俗話說,花別人的錢不知道心疼,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愿望滿足與否,取決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如果沒有能力或不愿意滿足孩子,不妨直言相告:“媽媽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爸爸舍不得花這個錢!”“你不需要再買這樣的玩具了!”父母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把日常消費提升到道德的高度,父母要做的就是誠實相告,讓孩子有同理心,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
第三,無數(shù)次的重復教育才會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家長在滿足孩子物質(zhì)消費的同時,不妨和孩子達成“消費協(xié)定”,如書本、旅游的花費由父母出,而買零食、玩具等則可以讓孩子支付,沒有錢可以通過家務(wù)勞動來換取,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都不能隨意更改規(guī)定。孩子一有要求就滿足,容易養(yǎng)成欲望無節(jié)制的不良習慣,教育也就多了無謂的煩惱。讓家庭消費有“法”可依,不僅能讓孩子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引導合理消費,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理財,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第四,孩子的快樂并非完全由物質(zhì)決定。記得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父母偶爾帶回的一粒糖果、一本小人書,傳遞的不是生活的艱辛,而是生活中的美好,讓兒女的內(nèi)心一直感到富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觀也在不斷變化,但消而不“費”,依舊需要父母教育孩子用錢要有規(guī)劃,向沖動消費堅決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