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補充:
游 天 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五里,至湯寺,浴于湯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云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zhuǎn)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dá)天都側(cè)。復(fù)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zhuǎn)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因念黃山當(dāng)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fēng),兩峰秀色,俱可手?jǐn)垺K念櫰娣邋e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時已過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庇嗖粡模瑳Q意游天都。 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至天都側(cè),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cè)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shù)次,遂達(dá)峰頂。惟一石頂壁起猶數(shù)十丈,澄源尋視其側(cè),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qū)宇也。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fù)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陡者級之 級:鑿石級 B.懸者植梯接之 植:樹(梯子) C.從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樣 D.惟一石頂壁起猶數(shù)十丈 壁:石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 C.獨蓮花與抗耳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D.則霧出于左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3.對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句是 ( ) A.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去來無定。 B.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來去無定。 C.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去來無定。 D.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去來無定。 4.下列各句對文章內(nèi)容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以空間的變化為線索,以游覽的路線為順序,運用逐層襯托的寫法,著重描寫黃山天都峰的奇觀。 B.作者“決意游天都”,遇險阻“終亦不顧”,登頂?shù)靡姡弘[約可見的蓮花諸峰,富于變化的云海濃霧,別具姿態(tài)的奇松怪柏……寫出黃山特有的奇觀。 C.文章記敘翔實。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經(jīng)過的地點,一一點明,不厭其詳。石罅、文殊院、蓮花峰、天都峰,游蹤所及,寫來都詳細(xì)生動。 D.游記文中有我,語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議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及對大自然的熱愛都蘊含于字里行間。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因念黃山當(dāng)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3)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qū)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