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補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作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碧煜殂怀鎏樵唬骸皣霾荒芫龋瑸槿顺颊咚烙杏嘧,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者,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劉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一死足矣!比华q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蹦舷虬荻。數(shù)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注:弘范,即張弘范,是當時進攻廣東潮陽地區(qū)的元軍統(tǒng)帥。 黃冠,道士。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不能捍父母 捍:保衛(wèi) B.乃書所過作零丁洋詩與之 與:給 C.天祥泫然出涕 涕:眼淚 D.其衣帶中有贊曰 贊:頌揚 2.文天祥堅守民族氣節(jié)、忠誠愛國令人欽佩,從側面突出他這一特點的選項是( ) (1)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弘范遂以客禮見之 (4)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 (5)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 (6)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一死足矣 A.(1)(2)(5) B.(2)(3)(4) C.(1)(4)(6) D.(3)(4)(5)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弘范讓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不從,張弘范還要強迫他,文天祥就寫詩以表心態(tài),民族氣節(jié)不辱。 B.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他最終也不會屈服,便與宰相商議釋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說出來了,結果天祥沒被釋放。 C.文天祥在關押期間,決心以死明志,但忽必烈不忍心,表現(xiàn)了他對文天祥的氣節(jié)和才華的敬佩。 D.文天祥臨終前曾說:讀圣賢書,應做到取義成仁,才無愧于圣賢的教誨。他終于以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表現(xiàn)了他高尚的愛國精神。 4.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索之固,乃書所過作零丁洋詩與之。 __________________ (2)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 _______________ (3)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