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注冊 
   
答案網
  
 
 首頁 | 語文答案 | 數學答案 | 英語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學答案 | 歷史答案 | 政治答案 | 生物答案 | 地理答案 | 課后答案 | 日記大全 | 作文大全 | 句子大全 | 美文閱讀
 欄目類別:答案大全

乾陵石像為何沒有腦袋

更新時間:2016/9/7 16:03:00  手機版

  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是唐 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北面有玄武門,南面有朱雀門,東面有青龍門,西面有白虎門,四門的石獅挺胸昂首,雄踞于門前。

  在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整齊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它們看似恭恭敬敬地排列于陵前。這些石像與真人身高相仿,裝束卻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領緊袖的,有披發(fā)左衽的,但全都雙足并立,兩手前拱,姿態(tài)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在分布上,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陵墓里有石像守護王公貴族,本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這61尊守陵石像卻全都沒有腦袋,這就不正常了。這些石像的頭去哪了?是人禍還是天災搬了它們的頭?

  石頭雕像,既不會動、也不會言語,更不會對周圍人或物造成任何威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竟然對一堆不會說話的石像有如此深仇大恨?它們究竟得罪了誰?

  也許有人看不慣這些雕像

  一種觀點認為,有人看不慣這些雕像。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唐朝的外交事業(yè)空前發(fā)達,許多人認為這些石像雕刻的是曾來大唐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外國首領或客使。明末,一個外國大使到乾陵觀光游玩時,發(fā)現自己的先祖居然被建在這陵墓中,刮風下雨、歲月流逝,勤勤懇懇甘當中國古代皇帝的守陵人!

  這個外國大使覺得這一幕深深刺痛了自己的自尊心,既有損國格,也有辱于人格,一時大怒,恨不得當場就將這些石像砸個粉碎,但礙于自己的身份,懼于周圍的民眾,他深知不能莽干,于是便心生“妙計”。

  這個外國人每天晚上悄悄潛入乾陵附近的田間地頭,踐踏莊稼,當第二天村民發(fā)現時,他又造謠稱那是陵墓里的61尊石像干的。他聲稱那些石像已成精,到了晚上便可走動,到田地里糟蹋糧食,想要保護糧食,就得趁白天它們不會動時將其斬首。當地群眾愚昧,信了老外的話,一氣之下就把這61尊石像的頭全搬了家。

  洋人遺禍說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建立在該石像疑似唐朝外國使者雕塑的基礎上,此種說法認為,那些石像的頭是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被聯(lián)軍士兵摧毀的。

  當時,入侵的帝國主義士兵,看見唐乾陵前面立著外國使臣的群像,同樣感到有辱他們的臉面。如今他們作為勝利方,怎能容忍自己的先輩在這兒繼續(xù)為中國的封建皇帝老老實實守陵?于是一怒之下就把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但是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為據歷史學家考證,當時的八國聯(lián)軍并沒有來到乾陵這個地方,哪來的砍石像頭部一說呢?

  金、元摧毀說

  盡管許多人認為乾陵61尊石像的原型是外國客使,但經過多年考證發(fā)現,這些石像大約建成于武則天去世后,是唐中宗仿效高宗為“闡揚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龍初(707—708)在乾陵立的蕃臣石像,建造它們同樣是為了闡揚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徽烈”。因此這些石像,實際上是已經歸順唐朝任各種官職的原少數民族首領像。

  這么一來,以上的洋人罪魁說就不成立了,于是其他的說法也隨之而來,其中就包括少數民族破壞說。

  六十一藩臣像斷首當在宋、元、明三朝,宋朝人游師雄曾考察藩臣石像并留下文字記錄,可見那時石像還完好;明朝人李夢陽在一首詩中記載了石像斷首折肢,由此斷定石像被毀的時間范圍應當無誤。

  在這段時間中,金、元都曾經統(tǒng)治過陜西,這兩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創(chuàng)建的。金代由女真人創(chuàng)立,祖先在唐代為黑水和粟末,所以藩臣像中可能有該族首領;元代由蒙古人創(chuàng)建,突厥人是其祖先的一支,而武則天時代在大唐擔任將軍的突厥首領不下數十個,所以藩臣像中的突厥族人可能是最多的。在金、元兩朝,統(tǒng)治階級感到同族首領侍立于陵前有辱本族顏面,因此把石像砸毀,不是沒有可能的。不過,也有專家對這個論點提出異議,假如石像毀于金、元兩代統(tǒng)治者之手,那為什么只砸掉了頭,而不是毀掉全部石像呢?這樣豈不是更給后世之人留下胡人侍立于陵前的口實嗎?

  自然災害說

  盡管各界對乾陵61尊石像頭顱消失的猜測各執(zhí)其詞,但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災。

  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日這一天,陜西華縣一帶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于地震發(fā)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場地震中,這便是震驚中外的關中大地震。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于震中地帶,因此該陵墓也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頭部受損。此外,這些石像的材質并不是很結實,由于當時采用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斷裂的部位。

  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一部分毀于關中大地震,還有一部分毀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戰(zhàn)爭中。但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外觀中一窺大唐盛世的景象。

  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   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

  石像究竟刻的是誰?

  研究人員發(fā)現,六十一藩臣像大多身穿圓領緊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衽,就是衣襟。不同于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是區(qū)分漢人和胡人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一看衣服,不管你臉長什么樣子,就知道你是胡人還是漢人,漢人絕對不會弄左衽。研究人員從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飾中發(fā)現,在這些石像當中不僅有游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這61尊石人像雙手都抱著笏板。所謂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可以記載上朝要說的事。此外,乾陵石人像中,有20多人佩戴著玉袋。所謂玉袋,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這就是說,這20余人是身居要職的官員。

  就在這些石刻頭像被發(fā)現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尋找到一尊梳著13條辮子的石人頭像,這尊頭像也是至今為止附近發(fā)現的臉部最為完整的石人頭像。

  從面部特征來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突厥人的頭像。說它是突厥人像不無道理,因為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不愿意受中國傳統(tǒng)禮法的拘束,想要披頭散發(fā)、騎馬打獵、住帳篷吃烤肉,跟著突厥首領阿斯達斯莫當徒弟?梢姡贁得褡宓纳罘绞揭呀浬钌畹赜绊懙綕h族人。

  這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石像原型是突厥族的可能性最大,因此,石像的頭部毀于元朝統(tǒng)治者或是關中大地震的說法似乎也更站得住腳。但正如專家所疑,元朝人為何不把石像整個摧毀,還要留個軀干四肢給后人當話柄?由此看來,六十一藩臣像的頭顱失蹤之謎,還有待考古人員給出最終答案。

 熱點推薦:
 相關推薦
 網友關注
 熱門推薦
CopyRight @2019   答案網免費下載答案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崗位職責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