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冤案
第四案:“反間計”案
袁崇煥這個名字,因為金庸的緣故,廣為人知。袁崇煥像磐石,橫亙在金兵入關的路上,堅不可摧。金兵幾次撞擊,如以卵擊石,頭破血流。開創(chuàng)滿清大業(yè)的努爾哈赤,可謂是一代天驕。可是這位天驕,撞到袁崇煥這塊石頭上,一命嗚呼。
明天啟六年,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領十萬精兵圍攻寧遠。經(jīng)略高第、總兵楊麒擁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從煥率領,英勇抗敵。這是戰(zhàn)爭史上一個經(jīng)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結果金兵被擊退,努爾哈赤負重傷,并于是年死在沈陽。
這一仗充分顯示了袁崇煥的軍事指揮天才。自此,金兵聞其名而膽寒。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崇禎時,再升為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經(jīng)過袁崇煥的苦心經(jīng)營,寧遠、錦州一帶成為銅墻鐵壁。天啟七年,皇太極親率大兵圍錦州,被袁崇煥擊退,損失慘重。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一心要攻明,又過不了袁崇煥這一關,大傷腦筋。最終幫皇太極解開這道難題的是鼎鼎大名的漢奸范文程。
歷史上,每逢國家危亡之際,就有漢奸應運而生。外來之敵,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著路徑。一些漢奸,聰明絕頂,運籌帷幄,幫著敵國來滅自己的國家。就是這個漢奸范文程,深謀遠慮,為皇太極獻計,繞過袁崇煥,取道蒙古,以趨直隸之背;侍珮O親率大軍,一路暢通,包圍北京。袁崇煥率兵入援;侍珮O不敢與之正面交鋒,用范文程反間之計,四兩撥千斤,大獲全勝,F(xiàn)在看來,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計謀,不知當年怎么就瞞過了明朝皇帝和滿朝文武?金兵在被俘的楊太監(jiān)面前“悄悄耳語”,說今日撤兵,與袁崇煥有密約,里應外合,成就大事。楊太監(jiān)“佯臥”,“竊聞”其言,回去報告給崇禎。崇禎深信不疑,下袁崇煥于錦衣衛(wèi)獄。
十二月下獄,次年八月殺袁崇煥。籍其家,無余資,是一個清官。袁崇煥不死,清兵很難入關。他是明朝的一根頂梁柱,這根柱子一倒,再無人可以替代。
第三案:“謀逆”案
明朝的太監(jiān),時常在朝廷中作祟,把軍國大事攪得一塌糊涂。英宗時鬧出“土木之變”。蒙古人犯大同,太監(jiān)王振鼓動英宗親征。兵部侍郎于謙力諫,不聽。第二天就出發(fā),“事出倉卒,舉朝震駭”。五十萬大軍未至大同,糧草不繼,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進至大同,無法作戰(zhàn),只得回師。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挾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遠,又恐大軍踏壞自己莊稼,改道向東去。到了土木堡,距懷來城已不遠,大軍欲入保懷來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輜重千余輛未至。蒙軍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一個渾王,昏聵如此;一個佞臣,跋扈如此。國家大事,如何不壞?“土木之變”,“勁甲精騎”死傷數(shù)十萬,北京城只剩數(shù)萬疲卒。人心驚恐,軍無斗志,一幫投降派大臣驚慌失措,主張放棄北京南遷。危難之際,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嚴厲斥責投降派,堅決主張抗戰(zhàn),在亂作一團的朝廷上力主誅殺王振余黨馬順。一面調集各路軍馬,部署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軍民抗戰(zhàn)情緒空前高漲。蒙軍圍城,激戰(zhàn)五天,終被擊退。一個即將崩潰的國家,賴于謙之力,力挽狂瀾。此后,于謙等擁立朱祁鈺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軍,加強邊防,國力稍振,敵寇不敢入侵。世事無常,禍生不測。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轉直下。景泰八年,發(fā)生了“奪門之變”。
先前,于謙等將被俘的英宗迎回,奉為太上皇。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權臣石亨等與太監(jiān)曹吉祥密謀,“謂立太子不如復上皇可邀功賞”。幾個陰謀家擁英宗奪宮門而入,宣布太上皇復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tǒng)”為罪名,坐《謀逆律》,斬于謙于市。
抄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于謙家“無余資”,沒有錢。只有正室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都是皇帝所賜蟒衣劍器。
當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錢來,如此清官,實在罕見。于謙一死,蒙軍再來犯,皇帝就后悔了。旁侍的官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睹魇贰氛f于謙“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边@是成化初為于謙平反冤獄時皇誥上的話。說得非常貼切,天下廣為傳頌。我尊敬于謙,不僅因為他家中抄不出錢來,不僅因為他抗敵救國,力挽狂瀾,還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讀于謙的詩,就會有一股清氣,一股天地之間浩然之氣,令人激動不已。詩如其人,浩氣凌云,是于謙的本性。于謙的《北風吹》、《詠煤炭》,還有那首極為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品、人品,輝映千古。于謙之冤較之竇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二案:“莫須有”案
岳飛這個名字,在國人心目中是愛國者的別名,F(xiàn)在有人否定岳飛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國權威的話為證,大談“民族”一詞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于億萬人民的心中,像參天大樹,要想撼動他,決非易事。岳飛的故事應該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經(jīng)地義。豈止是殺害了一個岳飛,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難。
關于岳飛,還有一個有趣的爭論:岳飛究竟是誰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邊的岳飛廟里,早些年,人們經(jīng)過秦檜像時,都要啐上一口。傳說秦的后人覺得很沒有面子,便把秦的鐵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個湖水發(fā)出惡臭,人們循臭味找到秦檜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飛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檜害死了岳飛。
第一案:“無兵造反”案
漢代韓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對陣,常吃敗仗,劉邦可說是“常敗將軍”。高祖二年,劉邦率五十余萬人伐楚,至彭城。項羽率三萬精兵擊漢軍,大破之,漢兵死者十余萬人。劉邦帶著數(shù)十人倉皇逃遁,一路上幾次要將女兒推下車。這一仗,劉邦的父親和皇后也被項羽捉去。高祖三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彈盡糧絕,將軍紀信假扮高祖模樣詐降,劉邦率數(shù)十騎狼狽而逃。劉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項羽包圍,復遁,逃入韓信軍中,收韓信之軍。高祖四年,劉邦在廣武被項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著腳說,射中我趾頭了。逢羽必敗,我斷定劉邦患有嚴重的“恐羽癥”。多虧有韓信在。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后井陘之戰(zhàn),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戰(zhàn)。
高祖五年,楚漢決戰(zhàn)垓下。開始韓信、彭越不到,劉邦大敗,“深塹而守之”。后來用了張良的妙計,愿與韓信、彭越“共天下”,把兩人哄了來。垓下之戰(zhàn),據(jù)《史記》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整個戰(zhàn)役,全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zhàn)實乃韓信之戰(zhàn)。呼風喚雨,波瀾壯闊,四面楚歌,英姿颯爽的韓將軍與拔山蓋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凄絕的英雄史詩。
剛剛葬了項羽,劉邦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突如其來,奪了韓信的兵權。好一個“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馬遷在寫韓信傳的時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寫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楚、漢相爭三年,在京、索之間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劉邦與項羽雙方都無力“息天下之禍”。唯有韓信接連打勝仗,兵強馬壯,且“據(jù)強齊,從燕、趙”,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諸葛亮《隆中對》的最早版本。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馬光引用。何以司馬遷要用大段文字記這件事?我猜太史公對韓信暗存同情之心。
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種被害的故事告誡韓信,但韓信深信劉邦,執(zhí)迷不悟。結果韓信沒有逃脫“兔死狗烹”的結局。都說韓信是死于呂后和蕭何之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辈录伞鳈唷獨㈩^,往往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韓信功高,有奇謀,善用兵,劉邦豈能容他。韓信之后,彭越、瓊布也為劉邦所害。聰明的張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讬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禍。
謀殺韓信,劉邦不在現(xiàn)場,但他可以用囑言或錦囊的方式,把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許多罪案中,主謀不親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說韓信謀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邏輯。作齊王時,實力強大,蒯通一勸再勸,堅決不反;當了楚王,仍有一定實力,也不反;只待一個兵都沒有的時候才反。無兵造反,自取滅亡,韓信莫非有病?況且,韓信與陳豨的對話,應是兩個人之間的密謀,泄漏出去,定有殺身之禍,卻記錄于史書之中,而且繪聲繪色,那是一個精心編造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