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家四賢指的是哪幾個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書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王獻之在書法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要差,他不僅是第一個創(chuàng)造出“一筆書”這種書寫方式的人,而且在草書、行書和隸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他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人們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稱為“二王”,以顯示后人對他的推崇。
王獻之自小年聰明好學(xué),顯示出了自己在書法方面出眾的天賦,再加上自己的父親的悉心指導(dǎo),書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雖然天賦異稟,但是他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便開始練習(xí)書法。等到他十來歲的時候,他自以為自己的字已經(jīng)寫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問自己的父親,自己是不是再練兩三年就可以達到父親的程度了。王羲之只是笑著沒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獻之母親搖了搖頭,說他還差得遠呢。王獻之于是又問,那五年呢。母親仍舊是搖頭,王獻之終于急了,他問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學(xué)好字。王羲之指著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說,王獻之把院子里的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許就能練好字了。
于是他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xí),就這樣一直練了五年,一天,他拿著自己的作品向父親討教。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沒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變成了“太”字。王獻之看到父親沒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給母親看。母親看了一會之后,說他練了這么久的字,只有一個點像他的父親。而母親說的那一點,居然是父親剛才加的那一點。王獻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頭扎進書房,夜以繼日地練字,終于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這就是王獻之練字的故事,看到這里,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這個道理呢。
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僅和自己的父親一起被后世之人稱為“二王”,而且和另外兩個書畫家張芝和鐘繇四人一起被為“書中四賢”。他最出名的書法字體一個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其他字體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書法風(fēng)格在借鑒和吸收前人的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書法風(fēng)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賦十三行》等。
先來看《中秋帖》,這是王獻之草書字體的代表作。曾經(jīng)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之中。這個“三!钡囊馑际窍∈勒鋵。除了王獻之的《中秋帖》之外,另外兩副作品是書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副作品被乾隆認可為代表中國書法藝術(shù)最高水平的書法作品。《中秋帖》又被叫做《十二月帖》,原本一個是五行三十二個字,但是保存到現(xiàn)在的則是三行二十二個字。該貼書法恣意豪放,一筆而成,氣勢雄渾,可謂是無上的珍品。目前該帖保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后是《洛神賦十三行》。該帖又被稱為《洛神賦》或者《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字體的代表作。該帖的書寫是在馬箋上,內(nèi)容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的文學(xué)家和詩人曹植的傳世名篇《洛神賦》。目前該帖的真跡已經(jīng)失傳,目前留存下來的都是拓本,主要分為”碧玉拓本“和“白玉拓本”兩種。該帖用筆挺拔用力,風(fēng)格俊美,筆力遒勁,但是又神采飛揚,韻味十足。
除了這兩件代表作品之外,他還留有《廿九日帖》、《新婦地黃湯帖》、《鴨頭丸帖》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