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亞圣”孟子的大名自然無人不知。而兩大宗師的思想、學說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因而常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鬃右簧e極從政,希望有一番作為。但他在魯國遭受權臣排擠,后來周游列國也得不到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終郁郁不得志。
于是,后期孔子轉而通過治學來影響政治。他收徒講學,著書立說,編修整理了《詩》《書》《周易》《春秋》等經(jīng)典。孔子的門生據(jù)稱多達3000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則被記錄在《論語》這部書中。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一個“仁”字。據(jù)統(tǒng)計,在《論語》里,“仁”字出現(xiàn)過109次,孔子對于“仁”的內涵有多種表述和闡釋,但最核心的說法就是“愛人”。有了愛人之仁心做基礎,才能踐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設、實施禮樂制度。
同時,“仁”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學的追求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擴大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德治”。
孔子為儒家思想這座大廈打好了基礎,描繪了藍圖。而孔子歿后百余年,給儒家大廈添磚加瓦的孟子誕生了。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他師承子思(孔子之孫)的門生,曾經(jīng)游說齊、魏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同樣不被諸侯接納、重視。
和“王天下”比起來更樂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于是也選擇了退居講學,并和弟子共同撰寫了《孟子》一書。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
在政治領域,他對孔子的“仁”學做了繼承發(fā)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統(tǒng)治者應該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要保障人民權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還說,君主只要實行王道,贏得民心,就可以不戰(zhàn)而服萬國,無敵于天下(所謂“仁者無敵”)。
孟子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外,還應該算是一位極富文采的散文家。
著作《孟子》可謂辭彩華贍,氣勢磅礴,雄辯滔滔,并為后世留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等許多激勵人心的名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我國思想、文化各方面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