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到說“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這句話,那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呢?這句話出要是用在辦事需要人才的時候,就是專用某方面的人才。
“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和《呂氏春秋·去私》。
“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這句話的意思為:不管是親人還是仇人,只要是有賢德的人,都應(yīng)該得到推舉、推薦。只有具有公正品質(zhì)的人,才可以客觀地在推薦、選拔人才時,不會被各種虛幻的假象所左右和迷惑。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一小節(jié)
主俯而笑曰:“夫樹柤梨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中牟無令,晉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國之股肱,邯鄲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誰使而可?”武曰:“邢伯子可!惫唬骸胺亲又鹨?”曰:“私仇不入公門!惫謫栐唬骸爸懈睿l使而可?”曰:“臣子可!惫试唬骸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壁w武所薦四十六人于其君,及武死,各就賓位,其無私德若此也。
《呂氏春秋·去私》
原文: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逼焦唬骸敖夂亲又鹦?”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逼焦唬骸吧啤!彼煊弥朔Q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逼焦唬骸吧。”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墨者有鉅子腹?,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备汞穼υ唬骸澳咧ㄔ唬骸畾⑷苏咚,傷人者刑!怂越麣艘。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辈辉S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巨子可謂公矣。
“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意思是舉薦大臣在舉薦時,應(yīng)本著原則不避開親近的人和仇人,舉薦賢能的人才時,才是真正的無私心。這其實是晉國國君對負有舉薦之責臣子祁溪的評價,這一歷史典故強調(diào)了國君需任人唯賢和舉薦之臣公正無私的品德。
《呂氏春秋》stephenandchristina.com引用這一故事,目的是為了勸解帝王勿將天下視為私產(chǎn),典故具有歷史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