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后感二篇,歡迎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讀后感1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矚目的一部。你在15歲時或許會被《羅密歐與朱麗葉》感動得潸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17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帶有的神秘主義色彩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jīng)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可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jīng)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時,當你提升了自我的人格,重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時,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于永恒與不朽的東西。正因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huán)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而言是獨特的,而對于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命運面前,在僅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jīng)驗能夠憑借與依托的狀況下,所選取的人生之路。從某種好處上說,他的經(jīng)驗也代表了我們自我的經(jīng)驗,他所應對的命運在我們?nèi)松哪硞階段里也是所要應對的。我們應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沖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普婁尼阿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xiàn),讓我們打心底里理解和認同他的藝術(shù)形象,正因我們常常能夠在自我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莉婭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于自我裝瘋而痛苦。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gòu)造了自我的杯具,原先他完全能夠屈服于自我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著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一樣,他和其他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可是他的經(jīng)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終,哈姆雷特并沒有為自我的抉擇感到遺憾,正因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狀況下唯一而不可重復的,所以在那里假設(shè)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好處。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能夠說,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么標準能夠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理解自我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能夠衡量其善惡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后坦然地理解自我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讀后感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而這樣的評價也顯示出了《哈姆雷特》在悲劇史上的地位。閱讀《哈姆雷特》過后,我們在為主人公哈姆雷特壯烈的死惋惜的同時,不禁要思考造成《哈姆雷特》中悲劇性結(jié)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莎士比亞生活在英國的伊麗莎白時期。在莎翁之前,悲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如《俄狄浦斯王》等。這一階段的悲劇主要內(nèi)涵是人與命運的抗爭,這種思想也深刻影響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莎士比亞《詩學》中他提出了“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完整、嚴肅、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這表明了悲劇要去表達的是有意義、嚴肅的事。這里的.嚴肅、有意義不僅是對角色的,對觀眾也同樣如此。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莎士比亞的悲劇中突出主角內(nèi)在的性格和情感沖突,而弱化外在的壓力,《哈姆雷特》也同樣不例外。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身上有著幾乎一切我們所羨慕的優(yōu)秀品質(zhì):聰明、謹慎、劍術(shù)高超?墒秋@赫的身世加上優(yōu)秀的才華卻并沒有給故事帶來圓滿的結(jié)局。相反,我們在劇中看到的哈姆雷特優(yōu)柔寡斷又冒進。而對于哈姆雷特來說,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種種缺點,并且要比我們這些讀者更為痛恨。第四場中,哈姆雷特的獨白是對自己的鞭策,更是對于自己的優(yōu)柔的怒罵:“一個人要是在他生命的盛年,只知道吃吃睡睡,他還算是個什么東西!”
從第一場衛(wèi)兵、霍拉旭等人可以看見先王魂靈的劇情來看,先王的鬼魂是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墒,第三幕第四場中,當哈姆雷特怒斥其不忠的母親時,他卻看到了“先王的鬼魂”。但是這個“鬼魂并不被王后看到。十分巧合的是,這個只能被哈姆雷特看到的“鬼魂”告訴王子的正是要求他安慰王后。與第一幕設(shè)定相對比,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鬼魂”是哈姆雷特腦中出現(xiàn)的幻覺,而“停止斥責王后”的要求也不過是哈姆雷特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這個細節(jié)再次暴露了哈姆雷特的患得患失,優(yōu)柔寡斷。王子的矛盾就在于此,本來的他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命運卻讓他落入世界的黑暗面,讓他獨自一人承擔父親被殺的真相,讓他一人背負為父報仇的重擔。褪去丹麥王子光鮮亮麗的外衣,他也只是一個會怯懦、會退縮的普通人。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命運弄人的不幸,也是因為他本身性格弱點的必然結(jié)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一個十分特殊的角色。他是劇中的人物,可卻讓我們時刻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哈姆雷特是人類的橫切面,他身上有著所有我們身上的缺陷與品質(zhì)。他從來不是英雄,甚至稱不上是堅定的人。他時刻在痛罵著懦弱的自己,時刻被復仇的烈火所煎熬著,就像我們一樣,終其一生與內(nèi)心的怯懦作戰(zhàn),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又自我鞭策、自我鼓舞,踉蹌著掙扎著前進或后退。當哈姆雷特在將死之際終于殺死叔父后,如霍拉旭言,他終于可以安睡了吧。
我們都是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