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她僅僅擁有19個月的光明。假如給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看讓她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 ,第三天想探索與研究。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藝術世界。 然而,這么一個生活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她勸解人們要好好珍惜生命和光明,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奇跡。海倫雖然是個殘疾人,但是她卻比我們正常人要努力得多,她的進步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我們正常人如果都沒有她這么努力的話,應該感到羞愧。她在書中的那種樂觀健康的態(tài)度極具感染力。 海倫讓人們不要對“悲哀”、和“憂郁”閉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現(xiàn)實,直面人生。盡管她善良,但她不回避世間的陰暗;她客觀、冷靜,具有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抗爭的勇氣,這也是她另外一個突出的精神品質。我想,她的心靈將永遠留在世人心目中,她那樂觀的情懷將會一代一代永遠流傳下去。
讀完《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后,我的眼睛濕潤了,眼眶里的淚水都要流出來了。文章的一些感人的段落,讓我感動不已。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也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的前方。
這個故事主要寫的是長征途中一位老紅軍戰(zhàn)士受黨組織的囑托,護送傷員——兩位年輕戰(zhàn)士。走出草地途中,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
當我讀到“老班長手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哽咽下去。”的時候,我就像故事中的小梁一樣,好像覺得有王恩鋼針扎著喉管,我感受到了老班長的辛苦,他每天都要當保姆,幫助受傷的傷員,包扎傷口,換紗布,有時紗布沒了,就撕下自己的衣服,撕成一小條一小條的細布,給小梁包扎傷口,他每天又要當勤務員,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打掃一下,每次都會用幾根木棒和一塊破布搭起的一座小帳子,為了讓傷員住得舒服一點。讓風吹不到,雨下不到。老班長為他人付出了那么多,可對自己來卻是那樣的簡單。
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長啊,為了革命事業(yè),寧愿自己吃盡苦頭,也要保住這幾位年輕的同志,這是舍己為人呀!老班長為了下一代,解放全中國,這位老戰(zhàn)士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革命事業(yè)。而我呢?在現(xiàn)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還不珍惜糧食,總覺得每一粒飯很容易得來,掉了這一點點沒有關系。回想起來,真對不起每一粒米飯!真覺得自己不珍惜糧食!
平時,每天吃飯,我都要在桌子上,地上掉一些飯粒,不好吃的菜,從不會去夾來吃。但是我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深深感到我們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糧食,老班長所吃的東西能和我們的比嗎?他們?yōu)榱巳祟惖慕夥攀聵I(yè),歷盡艱辛,我們多么希望能用自己萬種的米飯去換老班長 手中的魚骨頭!希望他能吃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