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今天下午看完了《麥田里的守望者》,書名很文藝,看的這個版本剛好又是綠色的書皮,更覺有如清風拂面而來,很清新。以前上語文課的時候有看到這個名字,當時就被書名吸引了,覺得這本書一定會很好看,心里一直記著。
上學期吧,剛好看到室友那兒有這本書,于是很興奮地借來讀,翻了前面幾頁,我有點疑惑:這真的是那本名著嗎?中學時課本上說的代表作?書名這么文藝清新,內(nèi)容怎么一出來就是臟話連篇的呢,一點都不溫暖,看書名,這應該是一本很溫馨的書啊,怎么會是這個樣子的,看不進去,于是把書丟一邊了。這學期,有一天早晨起床,上廁所的時候,將這本書拿進去了,邊上廁所邊翻,可能這種時候心很靜吧,之前沒能看得進去的書,蹲廁所的時候看進去了,然后就開始慢慢看起來了。
霍爾頓,本書的主人公,這個十七歲的少年,滿嘴臟話,“他媽的”總是張口就來,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自己又膽小,只會在嘴上逞能,實際上卻是膽小怯懦,遇事就慫,在幻想的世界里自我安慰,這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但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這個十七歲的叛逆少年,是個心性極單純內(nèi)心極善良的孤獨的孩子!他將自己偽裝成一個混賬家伙,可是心里卻是不愿意傷害任何人。他被學校開除了,會去跟他的歷史老師告別;在火車上遇到同學的母親,跟她愉快地交談,雖然他沒有說自己的真名;他跟出租車司機談冬天湖里的鴨子去哪兒了;叫來了妓女卻只想跟她聊聊天,還同情她的遭遇,雖然人家并不稀罕他的同情,還敲詐了他;會溫柔地對待那兩個素不相識的修女;對自己妹妹的寵愛也令人動容......
他是叛逆的吧,是孤獨的吧,文中有一段話講:“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實際上他貪戀著一種溫柔,一種被理解的溫暖。他在尋找那種溫暖吧,在感恩那種溫暖吧。文末他去見的那個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那個老師說他從來不認為只有受過教育的和有學問的人才能夠對這個世界做出偉大的貢獻,但是受過教育和有學問的人如果有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能力,他們留給后世的記錄比起那幫光有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來,確實要寶貴得多。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更清楚,他們通常還有熱情把自己的思想貫徹到底,他們要比沒有學問的思想家謙恭……
霍爾頓覺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滿了虛偽,放眼望去,皆是假模假式,他只想在麥田里當個守望者,捉住那些跑向懸崖邊的孩子,守住一群孩子的天真爛漫,純真美好,可是誰又能永遠當個孩子呢?他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點任性,不過他那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有這點任性。他想離家出走,任性到底,可我就知道他放不下古靈精怪的妹妹,最后沒走成,我想他也會好好考慮那個老師講的話,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成熟起來,就要擔起責任,而不能任意妄為,畢竟人是社會的,身在社會就要與人打交道。有人說這是一部悲劇,而我卻不這么認為呢,我覺得那個年紀的少年多多少少有些叛逆,很多想法和行為不被人所理解,后來他們就不再試圖解釋了,默認了大多數(shù)人信奉的道理,這些經(jīng)歷是一個少年從不成熟到成熟必經(jīng)的心路歷程吧。為什么從年少到成熟,會是一種悲劇呢,也是一種收獲吧。我們最終是要長大的,愿長大后的我們能做到“知世故而不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