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追“風(fēng)箏”的勇氣
哈桑與阿米爾的追風(fēng)箏之行,都是有阻力的。哈桑面對的是外部的阻力,而阿米爾要面對的卻是心靈的抉擇。相較于哈桑的無所畏懼,阿米爾的抉擇顯得格外艱難。
哈桑生而超脫世俗,天生有著莫大的勇氣和寬容,像一個神人,是完美的化身。
他為保護阿米爾挑戰(zhàn)權(quán)威,不畏生死,他為了友情舍生取義,而當他以生命換取的情義被阿米爾放在腳下踐踏的時候,也沒有絲毫的責(zé)怪。
十二幾年后,成家立業(yè)的哈桑,還心心念念著那個曾經(jīng)背叛他的少時伙伴。他的心里只有真善美,嫉妒、恨、責(zé)備……都與他毫不相干。
因為哈桑本身就具備強大的力量,所以外部的阻力,對于他來說,根本不算什么。他追尋的“風(fēng)箏”便是他唯一的真心。
但是,阿米爾不一樣,他本來就是個自私怯懦的人,那么外部的阻力對他有極大的震懾作用,以致于最后他得和自己斗爭,讓靈魂善惡相對,去抉擇是否行善。
當善惡相對之時,最后的抉擇權(quán)還是要落在自己的手里。
到底是屈從于外力,還是不顧一切地追風(fēng)箏,懦弱讓選擇抗爭外力追風(fēng)箏變得格外艱難,需要莫大的勇氣才得以抉擇突破。
成年后的阿米爾,在拉姆辛那里獲得“重新成為好人的機會”的啟示:在戰(zhàn)亂不堪的、水生火熱的阿富汗,帶出哈桑遺留在此的唯一的孩子,以彌補當時對哈桑的虧欠和罪責(zé)。
那時的阿米爾在美國正混得風(fēng)生水起,若涉入阿富汗,有可能無法生還。所以,是否要抓住這個“重新成為好人的機會”,對于他來說好難抉擇。這個問題,就像哈姆萊特的“生存和毀滅”一樣艱難。
阿米爾的內(nèi)心幾經(jīng)掙扎,本來想放棄“重新成為好人的機會”,但想起父親、妻子,以及和哈桑的種種情義,無論是愛,還是愧疚,都激起了他心中“重新成為好人”的勇氣,于是他決定涉入險境,就算身死,也在所不辭。
最后,阿米爾不惜與囚禁哈桑之子的阿塞夫以命相博,才救出哈桑之子。
阿米爾抓住了這個重新成為好人的機會,向來怯弱的他,總算拼起勇氣為自己爭了一口正氣,救贖了那個陰郁的靈魂一角,修復(fù)了小時受傷的良知。
因為這次救贖,他才有資格在在那片空曠的大草原上,像一個孩子一樣,為索拉博追風(fēng)箏,才有心力敢問心無愧地對他喊出哈桑曾言于他的那句真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樣的結(jié)果多艱難。
若是當初阿米爾屈從于怯懦,卻從于貪生怕死,他將永遠沒有這樣“追風(fēng)箏”的機會。
阿米爾突破自己的拯救之行,或許揭示了本書的一個主題:自利自利、懦弱的人,也有最終鼓起勇氣的時候,這意味著——人有戰(zhàn)勝人性的劣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