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一書,初讀為寶黛二人的悲劇落淚,再品,卻已變了味。這不僅是曹雪芹筆下寶黛二人那一段風(fēng)花雪月的愛情,更是曹雪芹對封建末世下女性的一支贊歌,對他這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
前世身為神瑛侍者的你給予我灌溉之恩,這一世,我作為林黛玉,為你流盡淚水,至死不渝。寶黛之間的恩恩怨怨,情絲未結(jié),在《紅樓夢》中撥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弦。
寶玉初見黛玉便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黛玉也對寶玉生出似曾相識之感,前世之緣,今生之情。讀《紅樓》,常被寶黛愛情所感動,感動寶玉挨打后仍不忘使喚晴雯給黛玉送去兩方舊帕,感動黛玉從進賈府開始便在寶玉身上留心,并將之視為生命,感動兩人互訴衷腸時的欲說還休……寶玉是封建洪流中的一泓清泉,他追求男女平等,萬物和諧;黛玉是萬花叢中的一支空谷幽蘭,飄若柳絮,隨風(fēng)而逝。但二人的愛情,終究在封建勢力下低了頭,但卻在各自心中埋了根,發(fā)了芽。
“眼見得他起朱樓,眼見得他宴賓客,眼見得他樓塌了。”《紅樓夢》是一部家族興衰史,前篇賈府的繁華榮光,后篇卻盡顯悲涼。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曹雪芹以樂景襯哀情,以繁華襯悲涼。將一切毀滅給我們看,震撼人心。我們看賈府過元宵、過中秋、過春節(jié),處處繁花似錦,一片熱鬧喧囂景象;我們看元春省親,可卿出殯,各種迎來送往,一片盛世豪門大場面,然而正是這些大宴賓客場景的襯托,在其真正敗落后才更顯悲涼。
《紅樓夢》也不失為一本封建末世下女性的贊歌,這本書中的女性角色各有特點和風(fēng)采,耐人尋味,引人深思。金陵十二釵中的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封建社會以男子為尊,而王熙鳳出場便霸氣側(cè)漏,盡顯風(fēng)騷。她管理著諾大的賈府,通曉人情世故,她做事圓滑卻也公平公正,她明辨是非,知道討好對她有利的人。卻看賈元春,賈探春等為家族奉獻自身的薄命女子,犧牲個人,保家族榮華,也讓人不禁憐惜和佩服。黛玉,一位“病美人”,她葬花,她寫詩,她流盡了淚。她悲哀于“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為她傷感于“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卻終落個“一縷香魂隨風(fēng)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下場!都t樓夢》中的女子都讓人憐惜,寶釵,湘云,可卿……她們的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故事。都集中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是他譜寫了這一曲贊歌。
他卻道“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卻也不過是看破紅塵,是他的一場夢,是他的“滿紙荒唐言”,是書中人物的“一把辛酸淚”罷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也就是那黃粱一夢。
《紅樓夢》寫愛情,寫興衰,也寫了人生百態(tài),讓我們看人情,看人性,品味世間萬物。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上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紅樓夢》一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值得我們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