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的改革,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主要是高中歷史教學課程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做出探討,并且就如何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科中人文精神的探索積極性做出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價值觀;趣味性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很重要,其打破了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自覺性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再改進,它比傳統教學得到的成果更加明顯。高中歷史老師在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方面稍有欠缺,教師應重視課堂上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結合有效途徑,積極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層次直接影響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精神是指民族精神,人們對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看法,所以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了個人觀念、自由觀念、人本觀念三個方面的內容。在以人為本的社會條件下,不同人散發(fā)的個人觀點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觀點,不能實行專制主義,把正確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揚光大。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可以結合傳統文化更為有效地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中不斷學習我國歷史中的各種事件和文化,并不斷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所以在高中思想逐漸成熟的時期,加強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促進自我身心的發(fā)展,避免學生偏離成長軌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保障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積極健康地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
2.高中學生青春期的正確引導
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青春期,身體發(fā)育、精神發(fā)育同步進行,伴隨時間的流逝,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入,所以在高中階段,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并對各類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時候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開展高中歷史課程,積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成為教師的根本任務。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
1.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
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根據自由觀念,學生在上課期間思考應該是獨立自由的,每個學生都應該發(fā)散思維,不能由教師主觀限制,造成學生思考學習的單一性。對于一些大膽獨特的言論,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發(fā)言,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討,與老師積極呼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對學生個體價值觀和人格的形成,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闡述自由言論,提出個性觀點,不去限制學生的觀點,才能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
2.突出人文精神的教學目的
教科書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人的思想是活的,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善用教科書的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不能一味地參照書本知識造成知識單一化和封閉化,只有結合書本和靈活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學生精神品質的有效培養(yǎng)。有些學生會認為書本教學非?菰铮瑢W不進去,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忽略了歷史教學中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教師需要注重改善教學方法,重點加強學生對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學習和研究能力。
3.增加課堂上人文精神的趣味性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一些知識情境,把歷史中的故事搬到講臺上,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情景劇中學習到人文知識,領悟其中的精神主旨。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還能更好地體現出不同時期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對歷史故事的理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等。在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積極參加人文精神活動,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責任意識,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銘記歷史,形成優(yōu)秀的人文主義精神,塑造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朱輝.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2]解彩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魯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