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提問意識。筆者基于個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提問思維,滲透學法指導等促進學生自主提問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自主提問;問題情境;以疑促疑;學法指導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突出其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其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淺談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提問意識
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場效應,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心理情緒,發(fā)揮其形象思維豐富的優(yōu)勢,克服其抽象思維薄弱的缺陷。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優(yōu)化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等方式,化抽象為具體,有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問題情境的作用下,產(chǎn)生自主提問的意識。有效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在生動的學習場景中拓展思維,激發(fā)其自主提問的意識。
例如,蘇教版《北大荒的秋天》這篇課文。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筆者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北大荒秋天的實景圖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欣賞完這些圖片,你們是不是感受到很美!侗贝蠡牡那锾臁芬晃牡淖髡咭才c大家有相似的感受,大家可以提出問題,從而全面感受北大荒的秋天之美。
運用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是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在情境導入的影響下,自主提問意識得以被激發(fā)。由情境引發(fā)出的自主提問,將更加具有針對性。學生在提問時,抓住了“北大荒的美美在哪里”這一主線,而筆者則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了解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之美、小河之美、原野之美和人之美。
二、善于以疑促疑,培養(yǎng)提問思維
提問是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更有助于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提出疑問,帶領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文本。學生在疑問的驅動下,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語文課堂變成了問題的堆砌,學生的語文思維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打破教學的思維定式,在課堂教學中將設疑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以疑促疑,借助提問提升學生質疑的意愿,培養(yǎng)其自主提問的學習思維。
例如,《臥薪嘗膽》這篇課文。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的思維,筆者采用以疑促疑的方法,先通過一個問題進行示例,進而鼓勵學生自主提問。
師:學習貴在質疑,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杜P薪嘗膽》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大家能不能根據(jù)文章的題目提出一些問題呢?
生1:臥薪嘗膽好像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
生2:為什么要臥薪嘗膽呢?題目中的“薪”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3:臥薪嘗膽有沒有達到目的呢?
……
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紛紛提出問題。由此可見,以疑促疑的方法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提問的習慣,促進了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發(fā)展。
三、滲透學法指導,提升問題價值
如果不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引導其掌握提問的方法,自主提問的質量和題目的價值就難以得到保證。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時,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重視自主提問方法的滲透,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下列幾個角度進行自主提問:扣題提問,該方法是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題目進行自主提問;扣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中心句等進行提問;矛盾疑惑處提問,抓住文章的矛盾或疑惑點進行自主提問。
例如,《桂花雨》這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就頗值得推敲。在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題進行自主提問:這篇文章的題目頗有深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有,請把你們的疑問說出來。
生:桂花是雨嗎?桂花不會下雨,那么為什么文章的題目是《桂花雨》呢?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這就是抓住文章的題目進行質疑,大家也可以抓住文章的關鍵詞、中心句和矛盾點進行提問,這樣問題會更有價值。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不斷探索培養(yǎng)自主提問能力的方法,才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發(fā)展,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更加精彩,為其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朱華蓉.自主提問提升閱讀效率[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