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不僅僅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還會影響到學生以后步入社會上的生活。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中要努力提高學生對于聽說讀寫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聽說讀寫 語文素養(yǎng)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來制定針對學生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展開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促使學生能夠喜歡聽、想去說、愛讀書、會寫,逐步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打下學習的基礎。[1]
一、創(chuàng)造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樂于聽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語言學習基礎比較低,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想聽,喜歡去聽教師的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可以傾聽的環(huán)境。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喜歡聽什么,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自己準備讓學生聽課的材料,不管學生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教師都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教師如果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善于去觀察學生的表情,認真的去讀出學生的喜好程度。如果學生在教師的講課過程中表現出厭倦,教師要能夠及時的調整上課狀態(tài),及時轉化話題,讓學生能夠繼續(xù)認真聽講。[2]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西門豹》時,可以讓學生先自己閱讀文本,然后在講課開始之前先給學生講故事:先給學生講解西門豹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西門豹這個人。西門豹來到鄴地當地方官,發(fā)現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就開始進行調查,發(fā)現是巫婆官紳在禍害百姓,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懲治他們,他想了什么辦法呢?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領學生去探索課文中的奧秘,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對于學習的認知。[3]
二、設置有趣的教學話題,讓學生想去說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比較活躍,在課堂上也比較積極,喜歡去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主動的去為學生提供說話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盡情的去表達。因此學生在自己去說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表達能力也會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加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的引導,學生會更加主動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比較有趣的教學話題,可以讓學生直接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對教師布置的話題進行討論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篇課文時,可以對于周恩來如何體會到了“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學生設定具體的討論話題:我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周總理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周總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他經歷過了什么?教師在為學生提出討論問題之后,因為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學生之間就會產生討論,教師通過為學生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談論的激情,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討論學習,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的膽量以及表達能力都能夠獲得提高。
三、精選趣味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喜歡讀
教師在課堂之余也要為學生精選課外讀物,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本知識的時候有固定的課外閱讀文本,教師首先要對這些文本進行選擇,給出學生具體的閱讀要求,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閱讀,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和閱讀的鍛煉,培養(yǎng)學生愛好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閱讀的要求,讓學生在自己閱讀過程中看到的精彩字詞句都摘抄下來,對自己認為的經典名句進行賞析,從各種角度盡心學習。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給出學生一定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和討論學習,激發(f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說的欲望,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暢所欲言,鍛煉自己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在進行課外讀物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給學生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首先要掃除在閱讀過程中的文字障礙,讓學生通過查閱讀書工具掃除文字閱讀上的障礙,自己理順文章的大意,然后在閱讀的時候要畫出不懂的句子,通過自己的閱讀明白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最后,在學生閱讀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給出文章大意的理解,讓學生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通過不斷地進行鍛煉,增加學生的閱讀范圍,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課外閱讀的興趣。[4]
四、巧妙設計教學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寫
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最終的落腳點在寫,學生經歷了聽說讀的練習,容易產生學習上的沖動,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傳統的進行過程中,語文課的教學和作文教學往往是割裂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訓練不系統,效果不好。因此,教師在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和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例如:教師在帶領小學生學習完《葡萄溝》一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試著寫一寫自己的家鄉(xiāng),通過對于葡萄溝學習的感悟,看到甜甜的葡萄,自己是否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美食,有哪些可以游玩的地方,有哪些美景,有哪些讓你難以忘記的回憶。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可以表達出自己對于家鄉(xiāng)的熱愛。這樣,教師根據教學文本的學習內容為學生設計寫作的訓練任務,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結語
語文教學更加注重過程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幫助學生接受新的事物,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讓學生更加適應現代的教學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黃亮妹. 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育“語感”[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09):37-39.
[2]金娥. 讓“看”貫穿在小學語文的“聽說讀寫”教學中[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3):172.
[3]王淑民. 芻議聽說讀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2,(29):150.
[4]賀紅梅. 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J]. 才智,2012,(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