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可謂字字珠璣,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小學而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誦讀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領會,只要學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即可,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誦讀積累上。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我們要利用兒童時期的記憶力,要求學生多背點經典詩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那么,怎樣使兒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饒有興趣地誦讀與積累更多的古詩呢?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學:
一、利用繪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畫。在誦讀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簡筆畫勾勒出古詩的情景,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古詩意思,便于誦讀和記憶。如寇準的《華山》,引導學生誦讀“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一句,簡筆畫勾出—— 一座高高聳立在群山之中的華山;誦讀“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時,一邊在華山之上添畫太陽,一邊在華山山腰畫上朵朵白云。簡單明快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學生讀起來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駱賓王的《鵝》一詩,圖畫背景是一個兩邊長滿綠樹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鵝正在水面上彎著長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見的紅色腳掌有節(jié)奏地劃動著,“綠”“白”“紅”色彩艷麗,煞是好看。
像這樣的古詩教學還有《江南》《獨坐敬亭山》《夜宿山寺》等,教師在作畫過程中,學生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感知,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背誦起來,大腦中不由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避免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學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誦讀”,層層遞進,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對古詩的領悟力。
二、借助故事
低年級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在古詩中,有許多是詩人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學時加以改編成一個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一定能理解古詩背后的道理。如在誦讀《游子吟》一詩時,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遠門,夜已很深,母親還在油燈下為兒子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衣裳,衣裳千針萬線,縫得密密的,生怕兒子回來太晚,衣服穿破沒人補。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邊的小草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心想:母親的恩情不就像這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誦讀古詩,學生會覺得生動有趣。借助講故事進行誦讀的古詩還有《華山》《憫農》《靜夜思》等等。
三、再現(xiàn)情景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詠這些古詩,可以給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教學《憫農》一詩時,我給學生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無需過多解釋,學生便能深深地體會到農民勞動時的艱 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幾個生活小鏡頭:一個學生將吃不完的飯菜隨手扔到垃圾桶里;幾個學生在田間放風箏,踩壞禾苗……看到生活中鮮活的小鏡頭,有的學生低下頭露羞愧,有的學生憤怒。我說:看了這些情景,你想對這些小朋友說些什么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是學生對浪費者也是對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將生活情景帶進課堂,學生的印象無疑是深刻的。無需太多時間,學生既能很快熟記古詩,又能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
四、問題引領
不管懂不懂,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緊接著采用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來快速地理解。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么?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 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再如《登鸛雀樓》,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學生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學生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聯(lián)系古詩的上下文并結合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質疑問難,學生能很快掌握古詩大意,從而快速記憶。
五、趣味讀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樂讀,或加手勢表演讀,或范讀領讀,或齊讀默讀,或個別朗讀背誦,或提問征答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經常聽學生讀古詩如小和尚念經,咿咿呀呀,拿腔拖調。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朗讀古詩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同時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 / ”,重音用“ .”,延長用“-”等。比如音樂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曉》,旋律優(yōu)美,便于吟唱。學完這首歌,許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將別的古詩也拿來唱,唱得不亦樂乎,增添趣味,加深對古詩的記憶。
總之,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豐富思想內涵。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qū)復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