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走進繪本“大花園”,在給孩子們講述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選材、造句、安排結構、細致地觀察、抒發(fā)個人情感以及續(xù)寫故事。教師依托繪本,將寫作啟蒙落到實處。
【關鍵詞】繪本 寫作教學 選材 句式 觀察 有感而發(fā) 續(xù)寫
許多孩子面對作文十分犯難,當作文指導課結束,要自主寫作時常常是絞盡腦汁,憋得面紅耳赤。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首先,習作素材匱乏。孩子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之中,假期又擠滿了興趣班,少了許多自由玩耍的時間與機會,也就少了很多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時間與機會。其次,有的作文題遠離學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最后,學生缺少寫作技巧,不懂得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去豐富文章,習作太“簡陋”。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嘗試利用繪本進行三年級的寫作教學。
一、選材的啟發(fā)
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主題是“環(huán)境”,要求學生“把自己在關于環(huán)境的調查中了解到的情況寫一篇短文,也可以展開想象寫一寫幾年后家鄉(xiāng)的變化,還可以寫一寫發(fā)生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的事”。
筆者選擇了經典繪本《小房子》來開拓學生的思路,啟發(fā)他們換一個角度寫作!缎》孔印分v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岡上看風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小房子還看到鄉(xiāng)村的景物隨著挖馬路、開商店、蓋高樓、通地下鐵而漸漸被城市吞并。結果,美麗的風景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烏煙瘴氣和行色匆匆的人們。
學生聽完《小房子》的故事后,筆者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生活在故事里的一只鳥兒,春去秋來,你會看到家鄉(xiāng)怎樣的變化?如果你是一片草地,幾年以后你是穿著美麗的花裙子還是破破爛爛的衣服?是什么帶給你這樣的變化?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跟人類說些什么?
孩子們的思緒一下子放飛了,紛紛用擬人體童話的形式來寫作,寫出了《古老山洞里的礦車》《誰奪走了我的漂亮衣服》《小兔子歷險記》等一篇篇雖然語言稚拙但選材新穎的文章。
能帶給學生啟發(fā)的還有《小魚散步》等繪本。學生討厭寫作,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沒什么可寫的!缎◆~散步》卻告訴我們,在看似平淡無聊的日常生活中,散落著許多值得玩味的小事情,只要留心觀察,大膽地把真實想法寫下來,“素材無處不在”。
二、句式、篇章結構的模仿
每一本繪本都是由畫家與作家的心血凝結而成,都擁有童趣盎然的畫面和準確細膩的語言。筆者常在與孩子們分享繪本故事的同時,進行句式、篇章結構的訓練,讓繪本成為他們寫作的榜樣。
《爺爺一定有辦法》中頻頻出現以下語句:
有一天,媽媽對約瑟說:“約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舊,好難看,真該把它丟了!
有一天,媽媽對他說:“約瑟,看看你的外套,縮水了,變小了,一點兒也不合身,真該把它丟了!”
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他們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
有一天,媽媽對他說:“約瑟,看看你的 ! , ,真該把它丟了!”
除了提供經典句式,優(yōu)秀的繪本作品還可以作為篇章結構的模板。閱讀《幸運的內德》時,小讀者會被內德的命運所牽動,時而開心時而擔憂……《幸運的內德》故事梗概為:“真幸運!內德被邀請參加驚喜聚會。真倒霉!聚會在千里之外舉行。真幸運!一個朋友借給他一架飛機。真倒霉!發(fā)動機爆炸了。真幸運!飛機上有個降落傘。真倒霉!降落傘上有個窟窿!辈浑y看出,故事跌宕起伏、離奇曲折的秘密就在于“真幸運!……”和“真倒霉!……”的交替中。當學生對此結構完全掌握時,筆者對它進行升級,使它與學生的生活相碰撞,設計了遷移運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你能用“真幸運!……”和“真倒霉!……”的句子講“我的幸運的一天”嗎?學生在繪本的啟發(fā)下,寫出了精彩的語段。
三、細致地觀察,放飛想象力
繪本中總是藏著許多小秘密,它們是獻給細致觀察的孩子的禮物。如果孩子們時常和繪本“做游戲”,他們慢慢地便會擁有這項細致觀察的能力。
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要求寫一個“熟悉的人”。怎樣寫出特點鮮明的人物呢?《怕浪費婆婆》給孩子們做了示范。
怕浪費婆婆每當看見孩子浪費東西,都會嘮叨著:“太浪費了!”甚至會舔掉小朋友臉上掛著的飯粒!不過怕浪費婆婆也有神奇的創(chuàng)意:廢紙可做成好玩的恐龍紙偶;短短的鉛筆頭能變成彩虹筆;橘子皮會帶來熱騰騰的橘子浴……
這么多事例都是為了突出怕浪費婆婆怕浪費的特點。在《佐賀的超級阿嬤》中也有一位“怕浪費”的阿嬤,難道為了突出她的特點,只能用上《怕浪費婆婆》里一樣的事例嗎?當然不是。
“魚骨含有鈣質,吃吧!蓖馄胚@么說著,連很粗的魚骨頭都叫我吃下去。但總有些魚骨頭是肯定嚼不碎的,像鯖魚的骨頭。每次吃完魚肉后,外婆就把魚骨頭放在碗里,倒入開水,沖成骨湯喝下去。這還沒完呢,剩下的魚骨頭再曬干,用菜刀剁碎,壓成粉,當作雞飼料。
外婆總是這么得意地說:“只有可以撿來的東西,沒有應該扔掉的東西。”
有了這兩個精彩的故事開路,孩子們面對寫人的作文時,就有了用不同事例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意識!皽厝岬膵寢尅本颓ё內f化了,可以在生病時悉心照顧“我”,可以在“我”考砸時和“我”耐心分析錯題……每個“溫柔的媽媽”都是不一樣的,更別說還有“風風火火的媽媽”“愛打扮的媽媽”以及更多身邊熟悉的人了。
四、有感而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段學生要“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學生讀完一個精彩的繪本故事,跟著主人公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正是教師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抒發(fā)個人情感的最好時機。
《朱家故事》里,朱先生和兩個兒子從來都不干活,都是朱媽媽一個人操勞。有一天,朱媽媽離家出走了,給他們留下一封信,說“你們是豬”。沒有朱媽媽在家,朱爸爸和兒子們就真的好像變成豬一樣,家里就臟得像豬圈。終于盼到朱媽媽回家,朱爸爸和兩個兒子認識到了錯誤,積極參與到家務中,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現實生活中當然不會出現人變豬的怪事兒,但繪本中什么事兒都可以發(fā)生。借此荒誕有趣的故事,孩子們也感受到了媽媽的艱辛,開始回憶父母的付出。這也切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父母的愛”習作。
五、續(xù)寫故事
繪本故事讀完了,但總有些故事讓人意猶未盡,引人遐想。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還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給故事續(xù)個“尾巴”,續(xù)編繪本。
《神奇糖果店》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糖果店里賣著各種神奇的糖果,不同顏色的糖有不同的神奇能力,把糖含在嘴里可能變成大力士,可能發(fā)出獅子一樣的吼聲,還可能隱身!不過只要糖沒了,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小豬買了神奇糖果,開始了一場歷險。
封底,故事已經結束,小豬靠在石頭上睡著了,身邊的糖果罐空蕩蕩的,仔細看還有一顆糖果朝我們小讀者滾過來……
故事雖然結束,但孩子們心中的問號仍不斷被勾起——這顆糖果是什么顏色的?有什么能力?小豬吃掉它又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兒?若是將心中的故事寫下來,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話,剛好符合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要求——寫一篇童話故事。
在繪本“大花園”里,孩子們可以聆聽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可以認識個性鮮明的人物,可以模仿經典的句式和結構,還可以撥動心弦發(fā)現自己的故事。愿,種下一顆作文的種子,給它澆水,為它施肥,不急于求成,靜待花開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