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閱讀能力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因而亟待建構相關策略及理論研究。對于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需根據(jù)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循序漸進地選取讀本,根據(jù)年級差異科學規(guī)劃,教師親身參與,聯(lián)動課堂內外擴充閱讀經(jīng)歷,同時動員家長培養(yǎng)閱讀家風,反饋學校教育,以此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達到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策略分析
對于以接收啟蒙教育為主的小學生來說,閱讀行為本身就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核心體現(xiàn)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因而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便可以有效地將認知主體(即小學生)和認知客體(即課業(yè)知識)聯(lián)系到一起,以閱讀能力的提升為起始,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從而推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梢,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在小學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循序漸進——以繪本為起點向深閱讀發(fā)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的過渡期,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依然是直接與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的,因而具有較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根據(jù)小學生當前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可見,以單一文字為主的大規(guī)模的深閱讀是不利于學生接收的,相反,圖文并茂式的書籍會更加受到小學生的歡迎。就目前的全國小學所普遍應用的人教版教材來看,不論是語文教材中的“看圖說話”,數(shù)學中的“看圖計算”,還是英語教材中的“圖文故事”,這些板塊都是根據(jù)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現(xiàn)象所設立的。這些教學內容均以紙質書籍的形式出現(xiàn)在小學生的視野當中,因而紙質書籍也就成為學生最為信賴的一種閱讀工具。老師和學校首先可以選擇精良的兒童讀物推薦給學生們,其中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例如,在小學一年級可選取《愛心樹》作為繪本教材,其語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每天男孩都會跑來,收集她的葉子,把葉子編成皇冠,扮起森林里的國王!庇幸惶欤泻⒔K于來了。樹說:“孩子,我好想你!來,快爬到我的樹干上,抓著我的樹枝蕩秋千吧,在我的樹蔭下吃蘋果,玩耍,就像以前一樣!笨梢宰屝W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小學生讀懂的前提下,教師進一步突出《愛心樹》“愛”的主題,通過大樹對小男孩的愛,遷移到父母對孩子的愛,讓小學生懂得感恩父母,要像父母愛自己一樣愛他們;小學二年級,教師可讓學生閱讀《給思維一對翅膀——啟迪心靈的智慧故事》這一繪本讀物,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與作者進行互動,感受到作者傳達的一些事理,并體會智慧帶來的快樂。由于繪本的內容以圖畫為主,文字內容較少,能夠在兒童的視域下描繪世界和生活,多樣的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可以有效地吸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其特征與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合,更加利于學生的接受和認可,為小學生繼續(xù)學習做鋪墊。
二、科學規(guī)劃——根據(jù)年級差異提升閱讀能力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和學校可以以繪本為起點進行引導和啟發(fā),重點在于傳授閱讀方法。但是,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語言和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處在9~11歲。在該時間段中,小學生發(fā)生了由“學習閱讀的方法”向“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方向的轉變,而這一階段的起點正是三年級。所以,從三年級起,教師和學校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而非僅僅是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語文課《翠鳥》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本文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的翠鳥?都有哪些優(yōu)美的語句?表達了作者的哪種情感?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提前預設幾個問題: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么?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他們產(chǎn)生不同觀點的原因是什么?你從這篇文言文中又懂得了哪些道理?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對文章的閱讀會更加細致,尋找教師提出的相應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訓練使學生認識到閱讀對于學習的作用,目的是使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手段和途徑之一。
三、師生聯(lián)動——帶領學生組建興趣閱讀小組
從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來看,6~10歲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強烈的尊重準則傾向,因而一般情況下,小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向師心理,會不自覺地模仿老師。所以,老師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既然是閱讀小組,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互動性。在閱讀小組的活動當中,需要擺脫課堂當中師生差異,使老師成為小組成員之一。教師可以以語文教材為起點,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聲情并茂的朗讀技巧誦讀課文,之后和同學們共同誦讀,使閱讀小組保持一致。例如,在教授五年級課文《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應有感情地朗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體悟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閱讀小組的初級階段需要語文老師的帶領。在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并培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后,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不同的閱讀小組。如在講授《將相和》這一歷史故事時,可根據(jù)學生對歷史的了解程度、對古代典故的熱愛程度進行分組,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閱讀特點、閱讀能力提出不同的問題。如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可提問:這則寓言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和氏璧維持廉頗和藺相如的關系,說明了什么道理?通過創(chuàng)建閱讀興趣小組,學生們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增進學生間的友誼。
四、課堂內外——鼓勵學生分享課外閱讀經(jīng)歷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相對于課內教學閱讀,課外閱讀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空間。小學生的課余時間非常充裕,利用好課余時間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由于課外環(huán)境較為寬松,小學生也擁有較為豐富和多樣的閱讀工具,諸如點讀機、電子書、電腦、手機等。但是,課外閱讀畢竟是與課堂教學相銜接的一環(huán),需要回歸到紙質書籍的閱讀上,避免過多花哨的閱讀方式。基于課外閱讀時間的靈活性和零散性等特征,學生可以從優(yōu)秀的兒童書籍、報紙入手,增加閱讀篇目的豐富性。與此同時,老師和學校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其督導作用,監(jiān)控學生的閱讀情況。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讀書筆記是教師通常采用的辦法,記錄每日讀書的點滴,摘錄學生喜歡的段落、句子、詞語等。但是,學生往往將其作為一項家庭作業(yè)來對待,使得課外閱讀依然被限制在課內教學的框架當中,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能動性。對于此類現(xiàn)象,教師可以展開“閱讀分享”等主題班會,組織學生以口頭匯報的形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閱讀成果。例如,學生在寒假期間,閱讀了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感受,不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還要體悟作者豐富多彩的生活。她雖然是一名殘疾人,但是身殘志堅,致力于公益事業(yè),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在此基礎上要懂得愛惜生命,要有頑強的意志,即使環(huán)境再惡劣,要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無論在何時都要對生命充滿激情。此項活動可以充分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能力。在調動學生頭腦中的記憶的同時,再次溫故此書,體悟作者感情,并將自己的體悟和作者的頑強拼搏、不懼艱險的精神分享給伙伴。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達到情感上升華,以此提高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同時表明,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閱讀能力作為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庭所重視,但是閱讀能力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論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在全國上下邁進“新時代”的今天,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堅環(huán)節(jié),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必將是個人成長生活的重要精神財富。
[參 考 文 獻]
[1]李桂華.深閱讀:概念構建與路徑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6).
[2]鄧從真.小學生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標準[J].人民教育,1994(5).
[3]陳前羽.三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現(xiàn)狀與提升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