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古詩教學對健全小學生語文認知模式,強化小學生對古詩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在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中加強小學生古詩詞教學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模式,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鑒于此,本文就小學古詩教學有效策略展開詳細探討,供借鑒。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問題研究;策略探討
古詩屬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承載著國學文化優(yōu)秀的道德理念及思想,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歷代先哲的人生哲理,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和文化傳播價值。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一直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核心,提倡敬畏自然、尊敬長者、關愛生命、熱愛自然、關愛社會,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平友好相處。趙樸初、冰心等老一輩文學家在國家政治會議上曾多次指出:“古詩文是傳統(tǒng)文化之精粹,是構成中華民族靈魂的元素,承載著民族精神,在當代如果不重視對古詩文及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保護,那么文化將在下一代消散,我們將成為歷史和民族的罪人。”
從素質化教學理念來看,小學語文古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與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有著直接關系,健全課堂組織架構,基于小學生古詩學習興趣及認知模式構建教學情境,可健全小學生的認知架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策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入情入境開展教學
營造與詩歌意境相融的教學氛圍,是師生能否進行交流互動與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試想如果教師在課堂能夠做到妙語連珠、抑揚頓挫、將詩歌內容聲情并茂地講解出來,學生一定會感到老師講解妙趣橫生具有感染力,學生會沉入到老師講解的意境中,認真傾聽。所謂“傳道授業(yè)解惑”與“認知理解記憶”就會在這種教學機制中橫向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fā),積極主動地學習古詩文知識。
《漁歌子》是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看到安史之亂導致國家破碎心有所想所作,他不愿意面對動蕩的社會,歸隱田園,作為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又深受皇帝喜愛,名字也是皇帝賜予的。這樣能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了解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老師要注重主題意境的塑造:“陽春三月西塞山色美,白鷺翱翔天際,詩人在桃花的陪伴下悠閑地在樹林散步,聆聽溪水流動,看魚兒追逐嬉戲,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即使斜風細雨,貪戀美景不愿歸家”。這樣能讓學生深層次品味詩歌的主題意境,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的的思想感情,體會到詩人“不須歸”的內在含義,這樣能架起學生與詩人溝通的橋梁,引導學生深度品味詩歌,與詩歌產生情感共鳴。
二、靈活設置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自由想象
一首古詩詞,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感受,因人生經歷不同,在閱讀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如此。西方作家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這句話對古詩詞作品而言只說對了一半,在閱讀品味時誰又能保證讀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呢?讀者的主體性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在小學古詩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發(fā)揮學生閱讀主體性并不意味學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這里涉及到結合作者人生經歷及時代背景思考的問題,需要老師深入挖掘古詩文作品內容,在課堂教學能設置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或頗具張力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
例如在講到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就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誰?”對于教學問題的設置,學生立刻明白王維在設想家人在重陽佳節(jié)登高時思念自己的場景,從而以明顯設問,隱喻回答的方式極富創(chuàng)意的表達。通過這樣的教學問題設置可在古詩教學中有目的、有所側重的引導學生關注古詩內容,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古詩的認知。
又如在葉紹翁《游園不值》教學時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葉紹翁路過墻邊看到一枝紅杏出墻就能知道有滿園春色,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詩歌把滿園春色記錄下來,而是以一種概括的說法表現滿園春色?”對于這一問題,學生能產生多種理解:“葉紹翁之前來過已經見到了滿園春色,不會再用詩歌直接記錄下來”;“作者故意設問留給讀者想象空間”;面對這些回答,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導:“試想,你推開了院門,會見到怎樣別致的滿園春色?”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對滿園春色產生多種理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增加課堂趣味。
三、開拓學生期待視野,加強學生認知理解
教學實踐中為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要開拓學生視野,可參照首都師范大學呂麗紅教授提出的“期待視野”學說,為學生提供想象的舞臺。所謂“期待視野”是指“學生在閱讀古詩文作品以前由閱讀經驗、生活閱歷、文化素養(yǎng)、學習習慣、自我認知模式等定向思維組成的意識框架”。具體而言,當學生面對一部古詩作品時,他的“期待視野”是橫向發(fā)展的,接著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被有效調動起來,學生會在自己好奇心的驅使下認真閱讀古詩作品。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老師要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強化學生個體認知意識基礎上,充分利用“期待視野”理論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
在向學生講《望廬山瀑布》一詩時,首先從課堂教學主題角度出發(fā),根據詩詞的含義樹立教學目標,先讓學生談談對“廬山”和“瀑布”的認識,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旅游經歷深入理解廬山面貌和瀑布的氣勢,然后老師通過詢問學生還想知道哪些有關廬山的問題來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學生詢問老師詩人是從哪里望廬山瀑布,有的學生詢問老師詩人為何對廬山瀑布情有獨鐘?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古詩,向學生介紹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生經歷,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古詩主題,促進學生對古詩形成正確認知理解。
四、構建情感溝通橋梁,強化學生自主認知
古詩作為一種傳統(tǒng)語言文學和文字應用形式,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著作者的人生理想。著名作家朱光潛先生言:“說文者、道文者,不如所見所聞者”。也就是說,促進小學生正確理解古詩關鍵在于要讓小學生能結合所見所聞、生活學習經歷理解詩文內在含義。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作者情感關注,也離不開作者思維意識的支持,沒有情感審美和情感投入是很難健全學生情感認知架構的。
古詩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古詩內在含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古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引領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作者角度品味作者感情,這種換位思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通過理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經歷,正確認知古詩表達的思想。
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作者李白角度,理解此時好友相別的心情?梢运茉爝@樣的教學情景:如果你是李白,此時站在黃鶴樓上,目送著漸漸遠去的帆船,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這種情景創(chuàng)設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認知,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分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促進小學生對古詩形成正確理解,就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加強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要為學生構筑自由想象的空間,通過優(yōu)化課堂組織架構,制定情感教學策略,讓孩子進入詩詞意境中,深入感受詩詞的魅力,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事實上,古詩詞教學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認知模式,養(yǎng)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幫助。提高古詩課堂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不同作家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積累更多情感經驗。
【參考文獻】
[1] 張群.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6(9):119-120.
[2] 楊麗萍.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 語文建設,2014(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