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提高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策略

更新時間:2018/9/11 20:35:00  瀏覽量:2981

  【摘 要】 當學生的閱讀活動有了足夠空間、足夠機會,真正成為個性化活動的時候,相信必能切入學生學習的經驗系統(tǒng),做到了以參與求體驗,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發(fā)展必能表現為悠然心會、深得吾心、怦然心動,還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

  【關鍵詞】 個性化閱讀;學生;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思想貫徹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

  一、初步明確了“個性化”閱讀的基本內涵

  1. 自主性

  個性化閱讀的第一個特征是自主性。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對閱讀活動進行點撥,重點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

  2. 創(chuàng)造性

  文本給讀者留有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充。所以,閱讀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對于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從多角度對于課文的空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豐富的想象力,開創(chuàng)性的思維來陳述自己的見解。

  3. 體驗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體驗性的閱讀,這種體驗主要表現在讀者與文本的交流上。閱讀活動也是以對話為基礎的。讀者與文本交互作用,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著文本和自我。在交流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實現了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就是一種獨到的體驗。

  4. 批判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chuàng)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首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一切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懷疑,懷疑精神就是一種批判意識。一個學生只有敢于批判,會批判,才能顯示出他的個性。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性的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多從不同角度來解釋,這樣,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角色錯位

  我們發(fā)現當前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充當了幾種不恰當的角色:一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召集人;二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交流活動的旁聽者;三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活動的捧場人。無論學生讀書、發(fā)言的情況如何,教師總是贊不絕口:“棒極了!”課堂上該引導的地方得不到適當引導,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 自讀自悟不交流

  現在的語文教學很流行“你讀讀”“你再讀讀”之類的話語。有位老師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讓學生朗讀,學生已經讀得很好了,教師還在盲目地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而對文本的感悟卻只字不提。

  3. 個性化變成了自由化

  縱觀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學生越自由、氣氛越活躍、觀點越離奇就越“個性化”。我們經常在課堂上聽到這樣一些說法:“大家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背)哪一段就讀(背)哪一段”,因此,課堂上異彩分呈,有的當表演家、有的當播音員、有的當畫家、還有的是觀眾,似乎這就是個性化閱讀了。

  4. 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學完了課文后,老師讓學生討論: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想說的?于是,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覺得狐貍很貪吃!庇械恼f:“我覺得狐貍很狡猾。”……老師一一給予了肯定,又問:“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我覺得狐貍很聰明!它能用計謀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崩蠋熂拥乇頁P了他,夸他“能干,觀點獨特,與眾不同”。

  5. 想“出書”(超越文本),卻未“入書”(進入文本)

  例如,學生在讀《船長》一課時,提出:“文中‘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這個偉大的靈魂應該指的是船長哈爾威,為什么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稱為靈魂呢?而且是偉大的靈魂呢?”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提問,老師顯然沒有防備,因此匆匆回復學生,“這個靈魂就是指的一種精神”。

  6. 文本解讀“深入”,而不能“淺出”

  例如,低年級學段《小猴子下山》一課,講小猴子先掰玉米,繼而棄玉米而摘桃子,棄桃子而摘西瓜,棄西瓜而追小兔,終于雙手空空,一事無成。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做事要有恒心,方能成功,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對此,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但有的教師偏偏要讓學生從所謂“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談對這件事的看法,于是學生就順著老師的意思想,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不是一個比一個值錢嗎,因而小猴子這樣做就成了有經濟頭腦了,對于低年級的孩子這樣去解讀教材真的有意義嗎?

  三、實施有效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

  策略一:讓學生真正擁有自主實踐機會

  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注重學生發(fā)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fā)展的時空,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

  策略二:讓學生固守內心獨特的閱讀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經?梢钥吹浇處熞越虆⒗斫饨y(tǒng)一學生認識的現象。其實這種所謂的“統(tǒng)一認識”是虛假的、脆弱的。這種認為統(tǒng)一的材料必然產生統(tǒng)一認識的觀點是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敖y(tǒng)一”掩蓋了學生個體認識的差異性,沖淡了學生的認識過程。因為任何認識都離不開個體的知識和經驗,離不開個體思維方式和習慣,離不開個體的心理能力。

  策略三: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

  1. 鼓勵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個性化閱讀方式!伴喿x”并不是簡單的一項口頭的讀的活動,而是來自于心靈的活動。作為教師,不應以成人化的、大眾化的模式去要求學生,只要是他們處于內心與文字的交流狀態(tài)就應支持他們這種個性化閱讀方式。

  2. 倡導合作探究的閱讀氛圍。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更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給學生一個學習平臺,鼓勵學生隨時有問題提出來,給時間、創(chuàng)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精心組織探究。

  策略四:讓學生大膽地進行自主評價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學習包括三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舊知識的改造,檢查知識是否恰當。其中,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fā)言,進行評價議論,這是“檢查知識是否恰當”,也是對學習的改進和補充,也就是“舊知識的改造”。同學之間經過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就是“新知識的獲得”。由此可見,學生參與評價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學生從評價他人到自主學習的全過程,“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種積極的過程!边@較之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倡導學生自我評價是閱讀個性化行為的重要內容。

  總而言之,當學生的閱讀活動有了足夠空間、足夠機會,真正成為個性化活動的時候,相信必能切入學生學習的經驗系統(tǒng),做到了以參與求體驗,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發(fā)展必能表現為悠然心會、深得吾心、怦然心動,還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

  【參考文獻】

  [1] 孔凡艷. 從“學案”走向個性化閱讀[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丁慧新.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個性化閱讀[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1).

  [3] 黃彩玲. 小學生課內外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 甘肅教育,2018(4).

 與個性化閱讀有關的小學語文論文
  • 暫無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