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什么?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新課標提倡新理念,新教法,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煥發(fā)了新的活力,也使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機盎然。自主互助課堂模式的引入更讓小學語文教學面臨新的思考。
但是,從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并不是盡善盡美。雖然有些語文課堂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但表面的背后卻是空虛乏力。課堂上不是齊聲應和,便是學生早已準備好的表演,老師的指導也是蜻蜓點水。表面上,課堂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實際上仍然是教師在掌控著一切;蛘呤怯镁始姵实亩嗝襟w課件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剝奪了孩子們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機會。語文課堂教學承載了太多的東西,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樣做的結果,既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又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走入了誤區(qū)。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錯誤的理解“愉快教育”
什么是愉快教育?顧名思義,“愉快教育”應指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使學生感到學習文化知識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樂此不疲。如何誘發(fā)愉快?應在教學中提供恰當的外部誘因,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己愿意學、努力學、愉快學。但是從一些課堂教學實例看恰恰相反。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刻意的追求趣味性,使教學形式趨于“游戲化”,于是哪節(jié)課沒有熱熱鬧鬧的場面,便視為不成功!敖獭笔ビ螒蜻@根“拐杖”,教師就感覺到沒有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學生感到沒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教學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產生的畸形教法。事實上,課堂教學絕不可能和游戲活動畫等號。寓教于樂是有科學根據的,而絕不是盲目的搞笑。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促使學生自覺愉快學習的關鍵。
二、不能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影響了學生的閱讀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經?吹竭@樣的情景:老師站在講臺上,一幕一幕的播放的多媒體畫面,學生們在下面全神貫注的觀看,色彩斑斕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確實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但是細細想來,學生們的這種全神貫注,完全是陶醉于色彩紛呈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而沒有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仔細的揣摩品味文本中的精華。在如此轟轟烈烈的背后,學生既沒有記住理解任何東西,又失去了寶貴的讀書時間,可想而知,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又能有多少的收獲呢?
一位老師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是這樣指導學生的: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完詩歌之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古詩嗎?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喜歡。老師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首詩都寫了什么嗎?我們來看大屏幕。(此時已有學生舉手準備發(fā)言。)這時候老師便播放課件:太陽照耀下的香爐山云霧潦繞,一條瀑布從山頂傾瀉而下,畫面中還配著悠揚的樂曲。老師追問:誰能說一說這首詩都寫了什么?學生們回答:太陽照在香爐山上,一條瀑布從山上飛流而下……
我們不說學生是否能夠理解詩文內容,這種以視聽手段代替學生理解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而實際上學生可以自主理解的東西卻被課件所取代了。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放手讓學生自主理解感悟,通過互助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習的目的。相信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語文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咬文嚼字”,詩句的含義,很多時候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揣摩,而不是簡單的用畫面、聲音就能夠表現出來。而要實現這一切,必須依靠學生的朗讀感悟。而不是簡單的幾幅課件就能夠達到目的的。
三、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
一位教師在教學《毛主席在花山》這篇課文時,出現了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毛主席在花椒樹下幫助群眾推碾子,(播放課件),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
生:毛主席不會推碾子,他想跟老百姓學習推碾子。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發(fā)言的同學很得意的坐了下來,接下來同學們毫無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很明顯,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無疑是在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這種脫離文本的隨意性的發(fā)揮,恰恰導致了課堂的鬧劇。這種“主體性的”尊重,無益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也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它應有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權利完全給了學生,無原則的聽之任之。不可否認,在課堂教學中,完全以學生為中心,或者完全以老師為中心,都是不可取的,都會使課堂教學失去平衡,而走向極端。新課程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其出發(fā)點是讓我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力,形成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而不是一味的“遷就”學生。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課堂的教學導向無疑出現了偏差。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深刻領會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質。我們不僅要努力探索課堂教學的模式。更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使語文課堂教學對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不斷的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走出小學語文教學的誤區(qū),開拓正確、充滿活力的語文教學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