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二的一篇作文題目,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感受到了作者利用文字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情,因此在本單元的習作中也讓學生想象自己離開家鄉(xiāng)二十年后再次回來,會是怎樣的情景,并要求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本單元作者采用的寫作方法。以這篇習作的教學為例,探討作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
語文是一門聽、說、讀、寫的課程,在語文學習中,雖然寫是在最后一位,但寫作卻是教學的重中之重。現(xiàn)階段許多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眉頭緊皺,不知道要如何去下筆,也不知道要怎樣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語文功底不扎實,腦海中沒有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在習作教學時方法單一,老套,不適用于新課程理念下的習作要求;诖,教師要不斷地去研讀、分析《課標》理念,在習作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人教版習作《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教學為例,探析習作教學策略。
一、趣味導入,準確審題
在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中,教師總是直觀地讓學生去觀看本節(jié)課需要我們寫作的內(nèi)容,對于習作教學完全沒有導入,許多教師認為習作教學不需要導入,只需要花時間讓學生去寫作就可以了。實則不然,教師的趣味導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審題,找到習作方向。
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一個三角形與一個圓形,讓學生思考:你從這兩個圖像中聯(lián)想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我覺得這是一個雪人!薄拔矣X得這是一個機器人!薄拔矣X得這肯定是兩個怪獸在打架!薄l(fā)言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fā),他們紛紛展開想象。接著教師再出示二十年前的學校樣子、學校門前的街道,以及一些學生熟悉的景色在二十年前的樣子,讓學生通過今昔對比,感受故鄉(xiāng)的變化。由此啟發(fā)思考:為什么同樣的地方會在二十年間發(fā)生這樣大的改變?學生認為在二十年前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未來就充滿了憧憬,而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就是他們想象中的樣子。教師總結(jié):想象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來寫一寫你認為二十年后我們的家鄉(xiāng)會是怎樣的呢?這樣的設計從一個小游戲?qū)耄ぐl(fā)學生想象的欲望,讓學生了解到這堂習作課想象將是我們的重點。然后再通過二十年前后的對比照片喚醒學生的記憶,有的學生在爸爸媽媽的照片中看到過我們城市以前的樣子,對于今后二十年會發(fā)生的變化自己也充滿期待。通過趣味導入,學生準確審題,并且想象力得到激發(fā),為接下來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巧妙引導,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小學生初學寫作時,容易被一些套路約束住思維,教師在展開習作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在明確作文要求的基礎上,變換思維模式,寫出有個性、有新意的文章。對于這篇文章的指導,具體可以從三方面進行:
一是從回憶著手。當學生二十年后看到了自己家鄉(xiāng)的變化后,首先涌上腦海的一定是自己二十年前看到的樣子,從回憶中一步步分析其中的變化,這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你在寫作時的用心。例如,今天的一個公園二十年后變成了一個大型的商場,一位學生是這樣描寫的:“當站在大型的商場前,我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我還撫摸過這里的一草一木,還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回憶,時間過得真快,原來的公園也變成了現(xiàn)在的商場,我都要認不出來了!”二是從相同點著手。雖然過去了二十年,但一座城市依然有從未發(fā)生變化的東西,你可以將這些東西進行對比,加深文章深度。一位學生寫道:“終于走到了自己熟悉的校園,二十年過去,校園里朗朗的讀書聲依舊,但歲月卻給老師的容顏留下痕跡,窗外的梧桐也長得高了許多……”這樣的寫法既寫出了二十年發(fā)生的變化,又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溫情;三是從想象著手。二十年后一定會發(fā)生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讓你感到新奇的是什么?描寫出來才能夠更好地表情達意。一位學生寫道:“最讓我覺得新奇的便是現(xiàn)在街道上的無人商店了,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進入商店選擇商品,也利用移動支付付好了價錢,沒有一個人不遵守這個無人商店的規(guī)則。這一切給人留下這是一座高素質(zhì)的城市的感覺。”在這位學生的想象中,二十年后家鄉(xiāng)的商店都改變了運營模式,變成無人商店,這是一種美好的憧憬,也是這位學生對未來的期望。通過教師的三種引導,學生改變了自己單一的描寫二十年后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的模式,創(chuàng)新思維,寫出了自己的期望,更好地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表達清楚,寫出了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準確表達感情
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除了在意思上要表達清楚,能夠運用正確的詞語、句式外,還要體現(xiàn)作者寫作的感情。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就像是在記流水賬一樣,沒有主題,更別說投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了。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準確表達感情。
在《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這篇習作時,許多學生想要表達的都是對二十年后的驚奇,表達自己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但在寫作方式上卻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來講述自己的這種復雜的感情,因為二十年離鄉(xiāng)的情境許多學生無法想象,所以在表達感情時會有所偏差。教師可以借助歌曲與視頻的形式幫助學生找尋感情,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故鄉(xiāng)的云》、《稻香》等思念家鄉(xiāng)的歌曲,讓學生觀看一些人們離開家鄉(xiāng)后再次踏上故鄉(xiāng)土地的影視片段。在觀看影視片段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重返故鄉(xiāng)的人的臉上都沒有什么太大的表情,難道他們不激動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沒有感情,反而是感情太濃厚了,害怕自己看到的都是假的,或者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家鄉(xiāng)。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生明白了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不僅看到的是故鄉(xiāng)發(fā)生的變化,其實也對照了自己身上的變化,二十年離鄉(xiāng),怎么可能不思念家鄉(xiāng)。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人……’我好像又聽到了那動人的歌聲,二十年過去了,家鄉(xiāng)的景色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家鄉(xiāng)的路也重建了很多,但是家鄉(xiāng)還是這個家鄉(xiāng),人還是原來的人,其實,我從未離開家鄉(xiāng)!边@樣的表達讓文章得到升華,也讓讀者在讀到最后一句時仿佛與作者感同身受,是呀,家鄉(xiāng)變化又怎么樣,這依然是我的家鄉(xiāng)。
在新課程的改革下,教師要針對習作的要求進行分析,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崢嶸.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9).
[2] 張素芳.談小學語文如何開展寫作教學[J].學周刊.2017(8).
[3] 孟寬學.如何有效開展小學生的習作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