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論文頻道
 
 網(wǎng)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shù)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shù)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shù)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視覺圖像呈現(xiàn)策略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更新時間:2017/1/31 23:13:00  瀏覽量:3023

  一.問題描述

  美術欣賞是審美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也是運用分析方法去理解作品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是由圖像呈現(xiàn)來完成師生間的欣賞對話。然而,在日常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往往對作品圖像的呈現(xiàn)方式較為忽略或是顯得過于隨意:如對圖像呈現(xiàn)的時機、進程、意境、手法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這種隨意導致許多經(jīng)典優(yōu)質(zhì)的作品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視覺效果,學生難以與作品建立一種和諧共鳴的關系及產(chǎn)生有效的欣賞對話,欣賞水平仍停留在作品的內(nèi)容層面,而對作品的形式美感這一核心要素難以獲得。

  如何將視覺圖像巧妙呈現(xiàn),實現(xiàn)欣賞效度最大化,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二.策略探析

  (一)鏡頭聚焦,親近作品

  1.整體親近,感受畫境

  教師有意識拉近學生與作品的空間距離,甚至零距離的直面畫作,讓學生獲得一種身臨畫境的感覺。學生在觀摩作品的同時可以觸摸畫面,感受畫面上流動的筆觸及質(zhì)感,還可以趁興用手指隨著畫家的筆勢進行描摹,在模擬體驗創(chuàng)作這一獨特的形式與畫家對話、互動,如(圖1)。

  2.局部放大,品味細節(jié)

  如在欣賞《靜坐的莫瓦特歇夫人》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嚴謹寫實的古典主義畫風,筆者選擇了將手、華服等部位放大,高清晰的畫面將貴婦嬌嫩豐腴的肉感、華美富麗的衣飾描繪得栩栩如生,學生對安格爾精湛寫實的繪畫技藝和對細節(jié)高度概括的表現(xiàn)力折服、贊嘆不已,實現(xiàn)了從局部觀察到整體觀察的過渡。如(圖2):

  作品局部的放大應根據(jù)欣賞的主題或是風格特征來選擇,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欣賞的方向,再將具有典型性的部位放大,引導學生有目的、有秩序來觀察、分析。如果局部位置選擇不當,則會偏離欣賞的主題方向或是造成主次不分,泛泛而談。

  (二)藝術呈現(xiàn),感受作品

  1.動態(tài)呈現(xiàn),連結感官

  欣賞圖像何時呈現(xiàn)?呈現(xiàn)過早,學生大腦還沒形成一定的物象形態(tài)。由于缺乏思考的空間,很難與眼前的圖像或?qū)嵨锶〉藐P聯(lián)。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通過對話交流,結合想象。

  例如在介紹蒙德里安的風格派作品時,為了避免學生一時難以接受抽象繪畫的事實,筆者先創(chuàng)設了一段語境:有一天,一位畫家迷戀上了線條,他喜歡用縱橫垂直的黑色線條將畫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格子,在畫面上方,用大面積的紅色進行填充……筆者一邊講述一邊以《紅黃藍的構成》作品動畫演示,如(圖3):

  通過筆者的講解及作品的動畫演示,學生對“垂直的線”、“格子”、“三原色”等元素有了預期的設想,并能在大腦里各自呈現(xiàn)出作品的大致印象,當筆者最后將作品完全展示時,其圖形與學生預期的圖像能自然對接,這便更有利于學生對作品風格內(nèi)涵的深入理解。

  2.意境呈現(xiàn),品讀畫味

  藝術化地呈現(xiàn)作品,除了要選對時機,呈現(xiàn)的手法也極為重要。優(yōu)美、意境化地出示欣賞對象,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游歷”畫境的意味。

  例如《富春山居圖》欣賞教學中的結尾片段,筆者小心翼翼捧出百寶箱,戴上手套,虔誠地捧出富春山居圖長卷,學生被教師的虔誠深深感染著,屏氣安靜地等待。此時渾厚悠遠的古琴聲響起,在徐徐展開的畫卷中,學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古時,與先賢們暢游在青山秀水中。跌宕起伏的音樂與蜿蜒崎嶇的山勢不謀而合,形成一種韻律與張力美。學生親臨畫卷,來回往返,精彩之處駐足觀賞品味,既能近距離地領略畫家的筆墨,又體驗了一回長卷的獨特魅力,真有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味。這種完美的作品呈現(xiàn)將審美意境渲染到了極致,更是將課堂引向了高潮直至完滿落幕,下課鈴聲響了,學生久久停留在畫卷前不肯離去。

  一般來說,藝術化地呈現(xiàn)作品應在學生有了充分的感知與理解的基礎上,能強化學生對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的理解與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專題組構,比較作品

  專題欣賞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nèi)組織學生專門對某類作品或?qū)嵨镞M行欣賞、比較的課業(yè)。

  1.實物與實物

  自然界中千姿百態(tài),即便同一類型甚至同一物體也在色彩、形態(tài)、線條、材質(zhì)、肌理上有著千差萬別,擁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美感。在欣賞教學中,往往將同一類型的實物進行比較,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認識各種物體間的形、色、材質(zhì)、紋樣等形式語言。

  2.實物與作品

  作品與實景(實物)同時呈現(xiàn),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通過觀察,找出作品與實景之間的異同,以此來理解藝術家的巧妙構思,充分感受到藝術創(chuàng)造源于生活,經(jīng)過藝術的提煉、加工、改造,并高于生活這一理念。如在《富春山居圖》(圖4)專題欣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理解畫家對取景的藝術處理,筆者截取了作品的局部,與實景做比較分析。

  問題1:說說作品與實景的區(qū)別,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生:畫面里的樹沒那么茂盛,畫面中多了些山石,山 的遠處還有山,有水,這些是實際風景里沒有的……

  問題2:知道畫家為什么要增加這些內(nèi)容嗎?和實景相比,畫面給了你什么不同的視覺感受?

  生:畫家添加的遠山和近處的山形成對比,給人一種空間層次感,畫面中的樹有點光禿禿,可能畫的是秋季或者冬季吧……

  通過對話、分析、比較,學生明白了中國山水畫講求的意境,并非遵照現(xiàn)實中的一花一草,而是通過時空鏡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后所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境界,以物寄情,直抒胸臆,傳達畫家的一種主觀感受。

  3.作品與作品

  (1)同一主題不同風格之比較

  不同的題材內(nèi)容可以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相同的內(nèi)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教師可以選取相同的畫面內(nèi)容,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品,通過相同主題作品間的對話,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認知(如下表)。

  如在吳冠中的水墨欣賞課上,考慮到學生對物象、符號的認知尚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此時他們更傾向于“具象、寫實”的作品,對現(xiàn)代、抽象的水墨藝術未必能夠理解接受,于是在出示《巫峽魂》的同時再現(xiàn)之前欣賞過的作品《富春山居圖》,并設置如下問題:

  問題:畫家同為表現(xiàn)山,請從用筆、用墨、用色來觀察比較作品的不同風格。

  (2)同一物體不同技法之比較

  表現(xiàn)同一物體,也能用到多種技法。比如中國山水畫,為表現(xiàn)山石的脈絡、紋路、質(zhì)地、陰陽、凹凸、向背,逐漸形成了皴擦的筆法,為中國畫獨特的專用名詞“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點線為基礎,用以表現(xiàn)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質(zhì)構造的不同,表現(xiàn)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類型的皴擦方法。如斧劈皴,適宜表現(xiàn)質(zhì)地堅硬、棱角分明的巖石;披麻皴,用以表現(xiàn)平緩秀麗的山脈紋理;米點皴,最適合表現(xiàn)水墨淋漓的煙雨江南;折帶皴,能巧妙表現(xiàn)出巖石結構,極具虛靈秀峭的藝術魅力(圖5)。

  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時,可同時呈現(xiàn)幾種最具代表性的皴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了解并能區(qū)分這些常見皴法的用筆、行筆,體味各種皴法在山水畫中的藝術特色。

  (3)同一畫作不同形式之比較

  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藝術語言形式。 如具象藝術在于真實地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以明暗關系來處理點、線、面,用以塑造形體,使之在空間中形成具有厚度和重量的體量感、真實感。意象藝術不以純客觀再現(xiàn)為目的,而是重在表達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采用變形、夸張、重組等手段。抽象藝術則完全排除了現(xiàn)實形象的可辨性,而純粹訴諸美術語言和手段本身。那么,在同一件美術作品中,亦能通過比較來了解畫家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與形式。

  (四)提取局部,解構作品

  當一件作品涉及場面宏大,內(nèi)容龐雜時,學生往往不知從何看起,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分解畫面、提取局部進行觀察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聚焦、專注于一個視點,通過討論交流來完成作品欣賞的學習過程。

  1.分解畫面,凸顯主題

  根據(jù)審美對象的構圖、章法、位置等為主要對象的一種解構欣賞方法,它將作品以故事情節(jié)、人物主次為要素,解構成塊面進行分析和欣賞,以突出欣賞的重點,讓學生了解作品構圖特點、畫面主次表現(xiàn)方法,同時了解畫者如何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與內(nèi)涵。

  2.提取局部,深化感知

  如果說畫面的分割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nèi)容與意涵,那么,局部提取出的形象更有助于學生對作品形式感的理解。

  (五)提煉要素,審視作品

  色彩和線條是構成一幅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分析作品中,需要把握形體輪廓的大小、線條的粗細曲折變化、色彩的明暗深淺,它們之間的節(jié)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多樣與統(tǒng)一所構成的形式美,是一種整體的關系。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展開:

  1.尋找矛盾對比,了解創(chuàng)作意圖

  矛盾沖突是藝術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比則表現(xiàn)在動與靜、大與小、明與暗、疾與緩等,具體在畫面上可表現(xiàn)為物體的大小、遠近,線條的疏密,色彩的明暗,行筆的疾緩等等,缺乏對比的作品顯得平淡無奇。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畫面中的矛盾沖突,理解畫家是如何經(jīng)營、制造對比,遵循對比法則。

  以吳冠中現(xiàn)代水墨畫欣賞為例(圖6),學生初次接觸,僅憑單幅作品對其“抽象、形式感、構成”的美學理念難以理解,筆者有意識將吳冠中的作品風格提煉成“點線面的構成感、幾何塊面的抽象感”,這些關鍵字的呈現(xiàn)便于引導學生從點、線、面、色等要素去理解、感受作品的形式美感。因此筆者同時出示兩幅作品,引導學生分別以矛盾對立面去發(fā)現(xiàn)、比較兩件作品中的線條、墨色,并設計如下表格作業(yè):

  2.感受和諧統(tǒng)一,理解構成法則

  在美術作品中,個體形象和形式要素、語言的多樣化,可以極大地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是這些變化又必須達到高度統(tǒng)一,使其統(tǒng)一于一個中心的形象或主體的部分,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

  如《建筑曲》,如何單獨提煉出畫面用色,黑白灰、紅綠黃之間形成強烈的矛盾沖突。為了讓學生感受畫面中的和諧統(tǒng)一性,筆者先呈現(xiàn)紅綠黃對比色塊,之后加入淡、濃墨的灰色來控制對比過于強烈的亮色(圖7),這一呈現(xiàn)過程使得畫面視覺效果由對比降為緩沖并逐漸減弱,墨與色、線與面各自豐富又互相協(xié)調(diào)穿插,最終和諧統(tǒng)一在優(yōu)雅的白色基底上,取得一種整體上均衡的色彩效果。

  教師有意識的提煉出作品要素,能使師生共同聚焦于作品的某一話題,引導學生從作品的主題、形式、色彩、構圖等方面進行有目的有主題的觀察、分析,以深入了解、理解畫面的形式與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

  (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一小 浙江杭州)

 與美術欣賞有關的小學美術論文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wǎng)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