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的發(fā)展對全面發(fā)展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對我國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美術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將分析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發(fā)展趨勢,并分析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實施色彩教學,以此促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素質教育已將音樂和美術作為重點教育學科,音樂和美術的學習也受到學生越來越高的重視。小學時期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認知能力較強的階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和感知力,而處于此階段的學生對于色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小學美術的教育可在基礎教學之外,對學生進行色彩教學,從感官、聽覺等方面激發(fā)學生對色彩的興趣,體會色彩的魅力,這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孩子的娛樂方式已漸漸從過家家、泥娃娃、跳格子等兒童游戲轉變?yōu)樵诰W(wǎng)絡和手機上進行娛樂的方式,雖然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但在網(wǎng)絡發(fā)展的同時,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的休閑娛樂方式,致使孩子逐漸喪失語言溝通能力以及其一些基本的語言能力[1]。除此之外,父母大多忙于工作,缺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導致孩子精神世界的嚴重空缺。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色彩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豐富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然而,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的色彩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有效地將色彩教學應用于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
二、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實施色彩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從感官上感知色彩的魅力
人們對于色彩的認識是一種感官上的認識,在不同的感官刺激中體會色彩的變化多端,感知色彩的魅力。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受成長環(huán)境、成長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會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對色彩的感知較為敏感的階段,因此,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從感官上感知色彩的魅力[2]。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教材中的《流動的色彩》這節(jié)課時,讓學生觀察不同的繪畫中體現(xiàn)出的不同的流動色彩,教師可先剪出一面旗,涂上紅色,然后一邊揮動紅旗一邊讓學生觀察在揮動紅旗時色彩在空中的“流動”,再剪出另外一只涂上多種顏色,同樣揮動旗子,在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同色彩的變換,體會色彩的流動,感知色彩的魅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對色彩的興趣,培養(yǎng)動手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二)從情境中感悟色彩的魅力
小學美術教育中,也可將“情”和“境”融入到色彩教學教學中,“情”和“境”的有效結合,能夠將色彩教學帶入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形成特有的感官世界,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愉悅的情境中感受美、激發(fā)美的創(chuàng)作靈感,感悟色彩的魅力,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例如,從音樂的聆聽中感悟音樂背后的色彩,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閉上眼睛,從緩緩的鋼琴節(jié)奏中想向秋日的景象,體會秋日的色彩,如清澈的流水、湛藍的天空、金黃色的麥田……從無盡的遐想中感受曲中的色彩,在腦海中形成彩色的畫面,從音樂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悟色彩的魅力。
(三)從詩歌中體會色彩的魅力
音樂中有對色彩的表達,同樣,有些詩歌也在描繪著一副或幾幅畫面,有著色彩的表達。教師可通過詩歌朗誦,引導學生描繪出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色彩的魅力。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一句,在讀完該句后,應讓學生思考“詩句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分別都是什么顏色?”并引導學生試著畫出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此時,學生會畫出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并描繪出不同的顏色。通過詩歌中描繪出的畫面,體會色彩的魅力。
(四)從表演中享受色彩的魅力
表演能夠提供最直接的、最具感染力的色彩感受,而且通過表演,加強了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體驗[3]。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希望展現(xiàn)自我。例如,《蜻蜓飛飛》這節(jié)課,教師可在講臺前扮演蜻蜓,演示蜻蜓飛的動作,并邀請兩名學生配合表演,讓其他同學想象蜻蜓在五顏六色的花草間飛舞的情景,結合老師和同學的表演將腦海中的情景畫出來。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融入到表演的情境中,享受色彩的魅力。
(五)在教學中滲透色彩文化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實施色彩教學,還要進行色彩文化的滲透。色彩文化是主動呈現(xiàn)出來的,但如果失去人的主動創(chuàng)造,色彩文化便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而色彩文化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色彩的重構,因此,在色彩教學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色彩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生活,色彩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光的照射,繪畫作品中不同的色彩體現(xiàn)不同的內容,因此在繪畫時要將時代背景、歷史文化、地域特點等因素與色彩聯(lián)系起來,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tǒng)一,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文化的認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及感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色彩教學,使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宣虎.營造五彩繽紛的世界——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6(09).
[2]許靜蘭.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J].學苑教育,2016(13).
。ㄗ髡邌挝唬杭质⊥ɑh二密鎮(zhèn)干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