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由優(yōu)美的圖畫和簡短的文字組成的故事書,其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明顯相關,深受小學生的歡迎。既然如此,教師是否可以把繪本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把學生對繪本閱讀的熱情轉化為對美術學習的動力,并幫助其有效組織教學,使美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帶著這樣的想法,筆者進行了將繪本資源引入課堂的實踐與研究。
一、引導學生欣賞優(yōu)秀繪本中多樣的藝術風格
在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 S Huck)等人合著的《兒童文學在小學》(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一書里,繪本的藝術風格大致被分為八類——寫實或具象派藝術、印象派藝術、表現(xiàn)主義藝術、抽象派藝術、稚拙和民間藝術、卡通藝術、文化習俗及個人風格。如李歐·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一部公認的抽象派作品,作者完全擯棄了常見的具象,用一藍一黃兩個近乎圓形的抽象色塊,象征兩個孩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愛與融合的故事。這類繪本在低年級學生中特別受歡迎。如獲得凱迪克獎金獎的《夏日海灣》,作者用充滿韻律感的散文和美麗的水彩畫,為讀者描繪了一段悠閑而又充滿大自然神秘感的小島生活,帶有明顯的印象派特征;如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帶有一定的超現(xiàn)實主義特征,在他的《夢想家威利》中,他精心塑造的小猩猩竟然在夢中走進了達利的畫中,那些柔軟彎曲的鐘表都變成了香蕉。筆者把不同風格的繪本放在美術課前的短時間預備欣賞,從這些優(yōu)秀的兒童繪本中挖掘出美術知識進行欣賞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理解。
二、觀察、學習繪本中的繪畫技巧
兒童繪本中有太多的表現(xiàn)技法,除了水粉畫、水彩畫、水墨畫、油畫、版畫、蠟筆畫、鉛筆畫等,還有照片拼貼、彩紙撕貼以及電腦制作,等等。正是這種形式多樣化,才讓繪本更加吸引人,同時也成為了美術教學的重要資源。在不同年級的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挑選部分單元,選擇與之有相似繪畫表現(xiàn)技法的繪本進行深入的觀察、學習,然后運用到自己的美術教學中。例如:彩紙、報紙撕貼類的課程可以選用李歐·李奧尼的《瑪修的夢》、艾瑞克·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等繪本進行欣賞學習;中高年級的版畫課程可以欣賞斯萬森和克羅姆斯的《夜色下的小屋》、埃里克·諾曼的《我的兔子朋友》等繪本。
以三年級《有趣的池塘》為例,這是一堂中國畫課程,教師通常的教學方法為示范、討論、欣賞范作等。學生作業(yè)的內(nèi)容大多以荷花、荷葉、青蛙、蝌蚪為主,缺乏創(chuàng)新。原因在于學生剛接觸中國畫不久,看到池塘里的畫時,除了嘖嘖稱贊外,啟發(fā)甚少。
于是,教師想起了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畫面簡潔、生動,適合學生欣賞、臨摹。如今,它已經(jīng)被改編成了繪本故事,還有電子書形式。每一頁故事就是一張簡單的水墨畫,有青蛙與水草的組合;有蝌蚪與蓮花、魚、蝦、蟹、龜?shù)鹊慕M合;有漸漸退去尾巴長出四肢的蝌蚪與青蛙的組合;還有青蛙媽媽和一群小青蛙的組合。教師將其運用于課堂,邊講故事,邊教學生欣賞水墨畫,邊點撥要點,最后單獨示范幾個池塘生物的畫法。由于每一幀畫面都很簡潔,學生們躍躍欲試,最后學生作品中除了故事里出現(xiàn)過的事物以外,還有畫《丑小鴨》《鷸蚌相爭》的。不論畫得如何,學生們已經(jīng)開始知道如何靈活運用繪畫技巧了。
三、將繪本的故事性滲透到學生作業(yè)中
繪本就是由一幅幅插畫組成的讀物,所以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每一次的美術課堂作業(yè)當作單幅的插畫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把故事性融入每一張作品中,這樣畫的人有興趣,看的人也覺得有趣味。在教二年級第一學期《昆蟲樂園》時,教師特別挑選了一本《100層的房子》和學生們一同欣賞。內(nèi)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多奇收到了一封神秘來信,信上寫著“歡迎你來我家玩兒”。多奇按照信上的地圖走,找到了信上所畫的房子?墒嵌嗥媸箘畔蛏峡,卻怎么也看不到房子的頂層。多奇好奇的走進去,發(fā)現(xiàn)這里住著老鼠一家。原來這是一座100層的房子,每十層住著一種動物。那么接下來的十層住的會是什么動物呢?這座房子的頂層住的又是誰呢?它為什么要邀請多奇來玩兒呢?多奇能順利地到達第100層嗎?
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們每翻一頁,都在猜測上面十層住的是誰,最后發(fā)現(xiàn)這100層里住的除了昆蟲,還有別的動物?赐曛螅瑢W生們不僅能辨識哪些是昆蟲,還能記住它們的特點。完成作業(yè)時,有的學生選擇用四格漫畫的形式表現(xiàn)某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也有的學生選擇用單幅作業(yè)的形式呈現(xiàn),與先前不同的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都具有了故事性。
隨后,教師向學生們推薦了同系列的《地下100層的房子》,以及另外的和昆蟲有關的繪本,如《昆蟲運動會》《昆蟲音樂會》,等等?催^的學生也樂于與筆者分享書中內(nèi)容。
四、激發(fā)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繪本
在小學一至五年級的美術課程中,一直穿插著一些需要描繪故事場景的課程。例如:一年級的“畫畫我的幼兒園”;二年級的“故事畫里趣味多”;三年級的“剪出來的成語故事”;四年級的“快樂的新年”;五年級的“感受漫畫造型”,等等。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故事的創(chuàng)作熱情,教師會和學生一起讀繪本,使學生在體會快樂、感動、憂傷等各類情感的同時,將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比如日本作家武田美穗的《同桌的阿達》,一上課,同桌之間存在的真實小問題即以充滿童趣的故事和圖畫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共鳴。
由低年級開始慢慢引導,積累單幅有故事性的插畫式作品,到中高年級時,單幅可能就慢慢變成多幅,甚至是整本的完整繪本,這樣也可為之后的繪本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
可見,繪本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性思維特點,它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繪本文與圖的內(nèi)在關系,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畫面精美,富有內(nèi)涵,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也能對學生的情感陶冶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而且?guī)缀趺恳槐緝?yōu)秀繪本都會預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空間,便于學生根據(jù)整體意境,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豐富聯(lián)想,在設計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對故事進行自我擴充、延伸、投射的同時,學會以不同角度分析、理解繪本角色的行為動機,體驗繪本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產(chǎn)生共鳴。
總之,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對繪本閱讀的喜愛,進行適當?shù)囊龑,推薦優(yōu)秀繪本,也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共讀優(yōu)秀繪本,甚至可以請學生推薦、分享他們所喜愛的繪本。在看故事、聽故事,甚至是畫故事中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聯(lián)系生活,借助對繪本的欣賞活動,帶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藝術天地。這便是將繪本帶入美術課堂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