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shù)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shù)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shù)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對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的認識

更新時間:2017/2/1 13:03:00  瀏覽量:267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小學綜合常識學科,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在學生眼里,它因是副科,所以一直不被學生所重視。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下面,就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我從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對實際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和大家探討:

  一、正確認識和使用教材

  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正確認識和使用教材,是教學效果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因素。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上,知識介紹型的主體課文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大量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了觀察、體驗、探究、調查等教學活動。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中,還通過多種提示方法,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充實學習內容。將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校外,從師生活動延伸到家長、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的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前后調整順序,甚至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活動形式來取代它,長期以來,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教材中有一些內容是教學活動中的范例,它們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知識。這些教材中的范例,如果是經典的、合適的,我們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范例不適合當?shù)厍闆r,不適合本班學生,老師就可以用當?shù)氐、最新的、學生自己的例子來取代它。

  二、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結合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尊重教材,但尊重教材不等于照本宣科,那樣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便成為一種形式和教條,久而久之,勢必引起學生的厭倦與反感,甚至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xiàn)。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段,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這個學科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闭n堂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實效,也會使課堂上出現(xiàn)生機和活力。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

  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如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換言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源于對知識的不斷鉆研和探究,啟發(fā)學生去探究,實質就是引導學生不斷去思考,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學生只有學會學習,積極去動腦思考,素質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學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四、收集課外資料,豐富課堂教學

  如今的兒童知識面廣了,如果教師不向學生拓展知識領域,只是局限于課本,則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相反,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收集、整理大量的課外資料豐富課堂教學,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喚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奮發(fā)向上的品質。由于受學生年齡、時間、安全性、社會因素等的限制,有一些社會調查開展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確定社會調查的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內容設計得著眼點小、可操作性強、學生感興趣。

  合理運用電教媒體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可使抽象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具體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感知,使教育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給品德與社會課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品德和社會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膠萊鎮(zhèn)馬店小學)

 與有效教學有關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