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更新時間:2017/2/1 18:08:00  瀏覽量:3423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镀返屡c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墒牵捎谠S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在具體的執(zhí)教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

  1.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源于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fā)展。

  2.揪住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并結合教材資源,創(chuàng)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fā)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3.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3.1 情趣性原則。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動起學習欲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教師在創(chuàng)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才能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愿景。

  3.2 開放性原則。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chuàng)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于挑戰(zhàn)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tài),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4.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里,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教師利用現代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能充分激活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并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發(fā)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于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fā)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5.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創(chuàng)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活動形式;(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形式。

  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有效性。在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顒咏o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表演。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fā)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教師應該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與有效性有關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