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群”中生活,你和他好,不和我好,也就無形中產(chǎn)生親疏觀念。同時,大家擠在一起,也少不了磕磕碰碰。恩和怨,就這樣產(chǎn)生了。如何對待,還真不可等閑視之。
儒家的孔子,自然是旗幟鮮明提出來,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而老子則不同,他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边@就有點傷腦筋,到底聽誰的。其實,兩個都可以聽,“兼聽則明”嘛!孔子說“以直報怨”,我的理解,是不縱容為惡?鬃訉Α皭骸保蠹s是有些“嫉惡如仇”的。在《論語》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惡”是不愿意遷就的。舉幾個例子。孔子的弟子宰予晝寢,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原壤夷俟”,孔子更是罵他“老而不死是為賊”。按理說,白天聽課打瞌睡原也不是什么原則上的大錯。至于原壤,所謂“夷俟”,也不過是叉開雙腿坐著,看起來不雅觀而已,孔子就發(fā)那么大的脾氣,似乎與那個溫文爾雅的形象不大相符,有點小題大做的味道。但是孔子不稍加寬假,說明他對“惡”,實在是很敏感的。他強調(diào)“以直報怨”,與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著看,可以理解為:一旦己所不欲,施于人,得到別人的報復,是理所當然的。你違背原則在先,自然該受懲罰。這樣去理解孔子的“以直報怨”,就可以把這句話看成是一種警告,似乎是說,我倡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現(xiàn)在你反其道而行之,那我只好用“直”來敲打你,讓你回到我定下的那個基本原則上來。
孔子對如何處理“怨”,選擇了“直”,我個人的理解,他是要捍衛(wèi)他心中那個至高無上的“仁”的觀念。這充分展示了他的理性精神。他不是站在“私我”的立場來報復別人對他的侵犯,而是站在道義的立場,堅決捍衛(wèi)公平正直這個大的原則。孔子之對“鄉(xiāng)愿”深惡痛絕,理由也在這里?鬃拥摹耙灾眻笤埂,我覺得與他擔任過魯國司寇,心中始終保持著對規(guī)則的敬畏這一點是分不開的。而這一點,我們今天的人,更值得去繼承。否則,站在個人私利的角度去“冤冤相報”,何時是個了呢?
至于老子的“以德報怨”,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寬容,從而繼承下來,這也是沒有問題的。雖然,也許從老子的本意去看問題,他本人不一定在說寬容。我們知道,道家哲學是倡導“不敢為天下先”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明哲保身”。道家貴生,所以一切害生的東西,都要堅決繞開,F(xiàn)在有人與你結(jié)怨,你即使不是站在私利立場,而是堅守正義,去對待他,依然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從而威脅到自己。于是,為了徹底化解矛盾,“以德報怨”,就是上佳選擇。我感覺老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應該是這樣:犧牲原則,以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老子處世,大約就是這么圓滑?鬃铀R的“鄉(xiāng)愿”中,也許,真就包括老子本人。
自然,我們今天繼承“以德報怨”,不是要繼承其“圓滑”的一面,而是要抽象出寬容的原則。如果把孔子“以直報怨”思想中的原則性與老子“以德報怨”體現(xiàn)出的寬容精神相融,那就很理想了。一個既講原則性有規(guī)則意識同時又具備寬容精神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
上述是如何對待“怨”,那么如何對待“恩”,似乎就簡單多了,也就是孔子的“以德報德”了。中國人有非常深厚的報恩傳統(tǒng),在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jīng)》中,就有很典型的表現(xiàn):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雖說用玉佩來回報木瓜,不是簡單的報恩,而是崇高的愛情,但是整個報恩的思想,還是表現(xiàn)得非常清晰。韓信“一飯千金”的故事,更是將這種報恩的思想詮釋得淋漓盡致。我們讀唐詩,讀到“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真可以讀得熱血沸騰。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中,也可以看到報恩思想的影子。企業(yè)家做慈善,回報社會,其實也是放大的報恩思想在起作用。我們中國人做人重視有始有終,反對過河拆橋,更反對落井下石,恩將仇報。漢民族的倫理意識,在恩義觀念上,凸顯得特別鮮明。仿佛說,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其實就是一個野蠻人,等同于孟子所謂“禽獸”。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似乎可有可無,但是,它沉淀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對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來說,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這種力量,同語言一樣,是約定俗成的,因此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不呼而應,要去遵守它。誰挑戰(zhàn)它,誰就是與整個族群為敵,就會如孔子呼吁的,“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可能會扭曲這種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突破其界限。于是過河拆橋的多了,恩將仇報的,也屢見不鮮。但是無論怎么說,道理的力量雖然可能被弱化,但是不可能消失。只要不可能消失,就會對突破這種文化尺度的人,無形中產(chǎn)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能變得稀薄,但是只要存在,你的良心,就會受到譴責。是否能良心發(fā)現(xiàn),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寫到這里,該做個小結(jié)了。知恩圖報,是一點;用“直”的原則捍衛(wèi)道德的尊嚴,與那些挑戰(zhàn)人類道德底線的仇怨做堅決斗爭,是一點。最后,無妨在個人恩怨上,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矛盾冰消雪釋,是一點。這三條原則,都做到,很難,但是雖不可及,心向往之,也就會黽勉以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