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肚迕魃虾訄D》只要拿出來一展覽,參觀隊伍立刻就排成長龍,國寶,沒見過嘛!中國古代畫這種市井的畫,非常的少。古代文人特別關心自己內(nèi)心感受,所以愿意畫花鳥魚蟲。過去畫這種長卷《百花圖》,畫《江山萬里圖》,都沒什么內(nèi)容。唯獨《清明上河圖》上面畫的是市井,畫了千把個人物,統(tǒng)計都不一樣。最少的有八百多,最多的有一千多,也不知道畫了多少人物。反正滿眼望去,這畫卷上全是各色人等干著各色不同的工作。
說到《清明上河圖》,大概都想著跟清明節(jié)有關,清明上河嘛,一想就清明節(jié)那天,連上墳帶上河,所以有人說這不是清明上河圖,而是清明上墳圖,這就大錯而特錯了。
先判斷一下這個畫畫的季節(jié)是不是春天。清明一定是春天,通過學者對它的研究,認為整個畫面上畫的不是春天。它上面有很多謎團,畫的是什么時候呢?有人認為它是夏末秋初,因為上面畫著驢馱炭。宋代人就已經(jīng)開始燒煤了,煤在宋代叫石炭,木炭是冬季室內(nèi)取暖用的,所以有驢馱炭的情節(jié),表明是秋天馬上就要到來了。比如籬笆上長著長茄子,比如有很多拿扇子的人,春天誰拿扇子?一般都是夏秋之際才拿扇子。上面又有西瓜,有草帽,有竹笠,有人赤著胳膊,光著身子,酒肆上還寫著新酒。新酒很有意思,古人什么時候賣新酒呢?是中秋前后。過去的酒都是米酒,米酒一定要有溫度才能發(fā)酵,中秋前后很多店鋪掛出來“新酒到了”的招牌,上面還有寫“口暑飲子”,就是口干渴,天氣燥熱,我要喝飲料的意思。所以有人認為這幅名作所畫,根本就不是春天而是秋天,故而《清明上河圖》中“清明”兩個字就比較費解了。
有學者說,這個清明不是季節(jié)的清明,而是時代的狀態(tài),是指當時的太平盛世,政治清明,躬逢盛世,是這么一個狀況。北宋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大概處在北宋發(fā)展的最好時期,國泰民安,后面就出了問題,北宋末年,徽宗把江山都給丟了。千萬不要以為《清明上河圖》就只有故宮博物館那一個孤本。以我的認知,至少有百八十種,現(xiàn)在有案可查的大概有三十多本。我當年買過一本,看著像明末清初的,沒什么名,也是畫的《清明上河圖》。今天美國就有五本高質(zhì)量的,這是有案可查的。臺灣有九本。另外歷朝歷代的都認為自己的最老,是祖本,所謂祖本就是第一本。這個題材在北宋時期畫過,南宋時期畫過,元代畫過,明代畫過,清代畫過,民國也畫過,今天依然有人畫。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當什么講,現(xiàn)在有人解釋說,河是汴河,開封的汴梁河。有人認為上河是方位,這個河居城市之北是為上。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我覺得古代都是南為上,這個“上河”也可以當去那兒講。今天說你上哪兒去啊,我上哪兒去,那不就是去哪兒嘛。也可以說正逢清明盛世的時候,我去那條大河了,那條大河我們都看得見,他畫了一個著名的橋梁,拱形的,非常漂亮,橋上布滿了人,還有船從底下走過。前些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里,有一家動漫公司把《清明上河圖》全部做成動畫,我去看了,中國館里就那個館人多。我看完后,感受還是非常好的。
當今的高科技太有意思了!能使靜態(tài)的畫變成動態(tài),它的馬,它的動物,它的人,都呈現(xiàn)動態(tài),盡管動作比較呆滯,那人也都是卡通狀,晃來晃去的,但它畢竟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