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行,寫作極努力,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高,坊間聲望很不錯,只是一直沒能得到全國性的大獎,每次評獎都因?yàn)榻K評時一二票之差而功虧一簣,很是遺憾。有次酒喝高了,忍不住當(dāng)眾大發(fā)牢騷,以評委中私下和公開為他打抱不平者的言論作為根據(jù),振振有詞。作為朋友,一邊的我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失風(fēng)度,厲聲打斷。說了些什么現(xiàn)在已記不清,只記得當(dāng)時那些話并沒有認(rèn)真斟酌,破口而出,讓當(dāng)場所有人一震,頓時靜默。那位同行自然難堪至極,一時語塞。事過之后,我懊悔不已。深恨自己為什么老是管不住這張死嘴,說話為什么老是讓別人不痛快。
這方面的道理我其實(shí)是明白的。
以我們的傳統(tǒng),凡事求的是圓滿,并不是對錯。對錯只能在圓滿當(dāng)中去分別,分對錯分到不圓滿,就失去了分對錯的意義。一個人不能顧及人家的感受,沒有容忍之心,不善于變通,那么就有可能對錯是分清了,感情卻沒有了,兩個一直以同道而甚為欣慰的人,就有可能形同陌路。這樣的分對錯豈不是得不償失?
有些是非永遠(yuǎn)是講不清的。生活中人們似乎覺得沒是沒非的人挺討厭,但其實(shí)人們最不喜歡是非分明的人。常常是這樣:凡是是非分明的人,人緣都不會太好。有時候,一個人越對,得罪的人可能就越多。
某種程度上,分清是非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許多時候往往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一個人這一部分錯了,一定有一部分是對了。以前面說的那位同行為例,他當(dāng)眾發(fā)牢騷固然不得體,這是小是非。但他所舉的事實(shí),卻揭示了評獎在制度設(shè)計上的某種不合理,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的某種不盡公正,這是大是非。路見不平,大家都噤若寒蟬,那不平會自然變平嗎?這樣看來,我注意的是小是非,同行抨擊的是大是非,在我和他之間,誰對誰錯、誰是誰非,還真難說呢。
。ㄟx自《中國老年》)
【賞析】
我們常說“率直最好”,但卻忽視了一點(diǎn),就是要分清對象,分清大是非與小是非。許多時候,要盡可能做到: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這才能求得好的效果,求得事情的圓滿,而不是縱容自己的性情,讓事情的結(jié)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