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唐人張繼寫下了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字懿孫,排行二十,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753年)進士,曾佐戎幕,又為鹽鐵判官。相傳第一次赴京落榜,或官場失意,曾夜泊姑蘇城外的楓橋,時值深秋,寒光漫天,霜華滿地,月落西山,只有江岸的幾株楓樹與一葉孤舟的漁火相伴,又聽烏鴉悲鳴,更添旅愁,難以入眠。聽到寒山寺鐘聲悠然傳來,作者寄旅他鄉(xiāng)的煩惱也隨之消散。作品通過視覺、聽覺,創(chuàng)造從“生愁”到“消愁”的意境,令人耐讀。
寒山寺,我一直以為是建在蘇州城外一座叫寒山上的。1990年秋,我隨旅游團來蘇州參觀之后,聽導(dǎo)游解說才知是錯的。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載:“有寒山子者,……來此縛茆以居。希遷闡師于此創(chuàng)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因此,寒山子便稱為寺院的祖師,世代供奉。
天水的杜先生寫:“名詩傳張繼,金鐘響寒山”,張繼以詩傳名,寒山寺以千百年來的鐘聲而不朽。
1997年秋天,單位組織去蘇州游覽,我是沖著親聽寒山寺鐘聲去的。
我們穿過楓橋古鎮(zhèn)悠長的石板路,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掩映在蔥蘢的古木之中的千年古剎。魏碑體深色的“寒山寺”印在山門的黃色照墻上,寺院顯得寬大、古樸、莊嚴。古運河在山門前靜靜流淌,寺門外的楓橋與江村橋遙遙相望,一派江南水鄉(xiāng)兼園林的風(fēng)格。
林導(dǎo)游給我們介紹了寒山寺的興廢史!秴强ぶ尽酚涊d,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初年,寒山子在此主持。南宋建炎年間,南北紛爭,潰軍肆意踐踏,墻倒屋塌,后經(jīng)法遷長老人苦心經(jīng)營,寺院氣勢勝于昔日。元末,又毀于兵災(zāi)。明初,僧人深谷昶公繼續(xù)修葺。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興起,清兵潰退時火焚寺舍,清末巡撫陳夔龍等先后主持修復(fù)。“文革”期間,寺院又成為關(guān)押老干部與文藝工作者的地方。多少年來,寒山寺的鐘聲時斷時續(xù),唯有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項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寒山寺才又重現(xiàn)生機,游客才又聽到金鐘長鳴。
聆聽寒山寺的鐘聲,是多么不容易。
“當(dāng)當(dāng)當(dāng)——”,凝重的鐘聲,一聲接一聲從鐘房傳出,向上空散去……
聽到鐘聲,我聽到張繼的詩韻!
我們問:“春節(jié)的鐘敲108下是什么意思?”導(dǎo)游回答我們:“佛教認為,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人的一生有108種煩惱,聽了108聲,可以消除所有的煩惱。唐時鑒真和尚把中國的這種習(xí)俗帶去,因而日本民間也盛行這種習(xí)俗。
30年來,已有5萬余日本朋友來聽寒山寺的鐘聲。
今年5月22日至25日,筆者在蘇州參加筆會,會后,我們60多位文藝工作者游覽寒山寺。
這次,我的目標(biāo)是撞鐘。
進山門之后,相繼游了大雄寶殿、寒拾殿、碑廊、鐘房。王導(dǎo)游回答我們說:“春節(jié)的108聲是這樣撞的:當(dāng)23時42分10秒時,在鐘樓二層,僧人撞響第一記,后每隔10秒撞一下,聽眾靜聽默記。當(dāng)撞到最后三記,全場齊喊:106、107、108,值子夜零時,隨即禮炮齊鳴,禮花飛天,一片歡呼:慶祝新一年的開始!
我決心去體驗撞鐘的愉快。我與浙江作家倪一鳴先生同買了五元門券,魚貫走入鐘樓。這是一座六角翹檐的兩層房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夔龍主持興建的,并仿舊制造一口大鐵鐘,高1.2米,直徑1.2米,厚6厘米,重2噸,說是熔進青銅,所以特別響亮。我倆從狹仄(只容兩人相向擦過)的樓梯上去,恨不得一睹世界著名的黃鐘大呂的風(fēng)采。
靠窗處,在鐘邊,平胸懸掛一段約一米長的木杵,杵繩有紅布裹著。待前者余音傳完之隙,我莊重地摩挲一下大鐘,從微微的涼意中,從輕輕的震顫中,一顆靈魂得到了濃濃的慰藉。
倪先生撞完三下之后,我將數(shù)碼相機遞給他,請他為我拍照,我雙手合十,放在胸前,許了一個心愿:“祝71歲的徐世槐健康長壽!”
然后,我用顫抖的雙手,推擲木杵,虔誠地撞響第一下,我來不及聽音,只顧掂估時間,約10秒,再撞第二聲,再隔10秒,用力撞響第三聲之后,這才聽清渾厚的鐘聲,充盈鐘樓,傳向梵宇,散向四面八方……
我倆相視著笑了,滿足地下樓。
如今,遠離寒山寺,但裊裊的鐘聲依舊在耳畔縈繞,正如陸游寫的“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