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渡,位于甕安縣江界河風景區(qū),從唐代開渡以來,有1000多年歷史。渡口寬約250米,兩岸山勢險峻,水深急流,自古被稱作天險,詩曰:“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隨著江界河大橋的建成,昔日喧囂的渡口,變得清冷落寞。電站建成后,烏江渡便永遠消失了。
烏江渡,是烏江航線重慶涪陵進入貴州的終點碼頭,也是紅軍長征強渡的戰(zhàn)斗遺址,因此而聞名于世。1935年1月,中央紅軍冒嚴寒、戰(zhàn)惡浪、破天險、搶渡烏江,在這里取得了長征途中第一次大勝利。渡口北岸的“十八學士峰”,像十八支巨型毛筆,卓然靈秀,直插青天,仿佛依然書寫著那段決定紅軍生死存亡、波瀾悲壯的歷史……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江,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烏蒙山東麓,全長1037千米,橫貫貴州中部。干流總落差達2124米,平均徑流量達534億立方米,接近黃河流量,是水能集中的富礦,為我國十二大水電基地之一。如今,在烏江渡下游,建起了一座便于烏江開發(fā)的控制性大型水電工程,總裝機為300萬千瓦的構皮灘電站,容量超過葛洲壩電站。不僅是貴州歷史上最大的水電站,也是貴州西電東送標志性工程。
電站建成后,烏江渡水位提高了150多米,湍急的江水,變得柔和平靜,形成了美麗的高峽平湖。清澈的湖水,洗去了歷史的滄桑。如今,寬闊的湖面,碧波蕩漾,如詩如畫。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紀念紅軍突破烏江天險和“猴場會議”偉大的歷史轉折,人們把它稱為紅軍湖。藍天下的紅軍湖,四面青山環(huán)抱,像一位佩帶綠色花環(huán)的少女,用她那水靈純凈的明眸,含情迎送朝霞夕暉。又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綠色黔南的喀斯特群山中。
下午時分,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把我們送抵烏江渡景區(qū)。江風習習,吹走了疲乏;瀲滟的湖水,洗亮了雙眼。使我精神為之一振,天堂般的湖光山色,令人沉醉。碧水柔波與疊翠的群山交相輝映,江天一色,景致迷人。七月的陽光,把平靜的湖面照耀得銀光閃爍,充滿詩意和夢幻。游艇輕盈地剪開綢緞般的湖面,載著我們沿湖游覽后便朝上游開去。雖然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浪挾風霆的烏江急流,但湖谷相連,與雄峙的懸崖峭壁,形成的“烏江畫廊”,卻使人心曠神怡。沿途兩岸,氣勢恢宏,天然地質壁畫,如鬼斧神工。真是“山似三峽而水勝三峽,水似漓江而山勝漓江”,讓人流連忘返。
游艇行至火金山,只見臨江崖壁上鐫刻的“烏江天險”四個紅色大字,如燃燒的火炬,喚起人們無限的遐想。導游指著南岸一個陡坡對我說:“那里就是老虎洞!敝v起了當年紅軍強渡烏江的壯烈場面:1935年1月2日寒夜,連長毛正華帶領4名戰(zhàn)士,從那里出發(fā),偷渡到對岸,在巖石下躲了一夜。第二天,在紅軍強渡中,生死未卜的小分隊突然冒出,像尖刀插入敵人心臟,一下打亂了陣腳,使強渡成功,書寫了紅軍長征最壯麗的詩篇。
行至震天動峽谷,凌空飛架的江界河大橋映入眼底。大橋全長461米,寬13.4米,主孔跨徑330米,雄跨絕壁對峙的懸崖之上,在桁架拱橋中,居世界第一,使重慶、四川經貴州入海通道更便捷;也為發(fā)展區(qū)域經濟和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是烏江峽谷一道雄奇的風景。在橋上游覽,舉目眺望,江界河上下十里峽谷風光,可盡收眼底。當游艇行至橋下,我仰視如鋼鐵巨人般的大橋,頓時被一種巍峨壯觀、橫空出世的氣勢所震撼!這不僅凝聚著我國橋梁工程人員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術結晶,也宣示了一個民族向大自然成功的挑戰(zhàn),使我不禁想起偉人的豪言:“人定勝天!”
夕陽映照下的紅軍湖,泛起了一層紅色的氤氳,顯得格外寧靜祥和,遠眺,群山蒼郁,秀美雄奇,宛如一幅水彩畫,讓人賞心悅目,使人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詩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贝藭r,被夕陽抹紅的“十八學士峰”,透出一種悲壯的色彩,顯得格外雄偉挺拔。它不僅見證了那場偉大的戰(zhàn)斗,也見證了烏江渡的歷史和變遷。
烏江渡消失了,紅軍戰(zhàn)斗遺址浸潤在湖底里。但那段歷史,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如今,江界河大橋和紅軍湖,構成了甕安江界河景區(qū)最亮麗的風景,是生態(tài)、自然及人文景觀的凈土,F(xiàn)已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經典景區(qū)。它不僅蘊含著深厚的紅色文化,也是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