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橋位于會仙圩西南面,跨會仙河。橋長23.8米,寬5.2米,水面高3.5米。是寺山、七里及六塘鎮(zhèn)船嶺等村到會仙圩的主要交通要道。為臨桂縣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銅橋有很多美麗的故事,現(xiàn)說一個,以饗讀者。
清代初會仙濕地湖澤遍布,水草豐茂,河道縱橫,港叉交錯,空中飛鳥阜翔,水中游魚穿梭,是廣西的魚米之鄉(xiāng)。但是濕地的河流港叉也給行人帶來不便,于是人們想到要架橋以便交通。
一年,大活頭等村的人修跨會仙河的石拱橋。因為工程大,時間緊,要趕在洪水來臨前修好,修橋首事從湖南請了一班有名的石匠做石工,石工是個枝術(shù)活,一點假來不得的。
有一天,下著毛毛雨,俗話說細(xì)雨下久也濕身,但修橋的人清基的清基,戽水的戽水,抬石的抬石,扎模的扎模。大家都忙得很。這時有個穿著破爛衣服的老人過河不小心踩翻了石頭,濕了衣服。就在河邊燒火烤衣服。
中午飯時大家都在工地吃,大家看到那老人眼睛眨都不眨地看著別人吃,口水流出尺把長,好像幾天不吃飯了一樣。修橋的首事看見他可憐,過去問,老人家,你沒有吃飯吧,說著遞過一小包飯給他,那老人也不客氣,接過來就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修橋的人勸首事留那老人下來幫修橋,我們正缺人手,他也可以有碗飯度日,首事同意。問那老人,你老人家懂點石匠活沒有?老人說,懂一點點。
這樣那老人白天在橋邊鏨石頭,晚上就住在修橋工地上。也不多話,也不遠(yuǎn)走,人們還沒有來工地他就開始搬石頭、鏨石頭了,很是賣力,很是用工,每天都比別人干得時間久。也許人老了,手腳不靈活,動作很慢,效率很低,幾天做不出一塊石料。又過了幾天,大家去看那老人鏨的石料,沒有一塊成型的,都是鏨得圓不圓,方不方,扁不扁的,擺在那里礙手礙腳。湖南的石匠師傅遠(yuǎn)遠(yuǎn)的嘲笑說,馬牯卵一樣,當(dāng)絆腳石啰。
老人不怕人家笑,不怕人家說,他做他的,他鏨他的。又過了幾天,那老人還是沒有進(jìn)步,湖南石匠實在看不下去了,找到首事說,莫要那家伙搞了,一是浪費石料,二是敗壞我們石匠行的名聲。首事拉不下臉趕老人走,就說,大家耐點煩,忍一忍。這樣老人才又留了下來�?纯春蠑n的時間就到了,架橋的料也備齊了,大家也沒什么事可做,首事說休息半天,留幾個人清理場地,準(zhǔn)備明天寅時合攏。清理場地時,人們把那老人鏨的不圓不方不扁的石頭丟到溝里。
老人告訴首事說他姓童,真感謝大活頭村的人給他飯吃,救他活了命。他命賤,見不得紅喜事,所以在大橋合攏時不要喊他,以免壞了修橋的大事。人們很快把他忘了。
定于明晨寅時安裝石拱橋的煞尖石(又叫鎖橋石)。寅時前一班建橋的首事、貴人、工匠等都到了,等時晨一到裝好煞尖石就萬事大吉了。可是石匠們把煞尖石試來試去就是不合適,要么太大裝不下,要么太小鎖不住橋�?纯磿r間到了,大家急得滿頭大汗。這時首事想起橇下溝底的那塊不圓不方不正的石料有點像這個鎖孔。于是抬來試一試,一試奇了,安裝上去,天衣無縫。
這時人們才想起那個老人。眾人才知道他是個仙人。
拱橋建成后,有人建議叫仙人橋,后來不知何時演變?yōu)殂~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