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網(wǎng)站首頁 | 經(jīng)典美文 | 精短美文 | 山水美文 | 生活隨筆 | 現(xiàn)代詩歌 | 短篇小說 | 哲理小故事
 欄目類別:山水美文

隴中三記

更新時間:2016/7/23 0:17:00  瀏覽量:1891

  蘭州:山河之間

  去甘肅是在七月,起始站無疑是省會蘭州。從機場大廳出來后,便受到了“當(dāng)頭棒喝”:干硬的冷風(fēng)撲面而來,快速卷走暖意,讓人忙不迭從行李中翻找外套。南方是大熱的暑天,而與此同時的甘肅,尋常的一陣風(fēng)都隱約帶些凜冽的意味。

  從機場到市區(qū),公路不算窄,蜿蜒在光禿的群山之中。那山少有植被,大片的粗糙黃土與風(fēng)化碎巖一覽無余,宣告著天地間最初的荒蠻。偶爾有一閃而過的綠色出現(xiàn),也許是兩三叢梭梭,也許是株細弱的白楊。但這稀疏的綠無法帶來更多的生機。它們淡得像一小團霧氣,隨時可能融散。初到甘肅,目所能及之處皆是摻雜著赭紅的土黃色。再往遠處,便是暗沉的土灰,朦朧地連接著天際。

  蘭州附近多山,但同時,它又是全國唯一的黃河貫穿的城市。群山環(huán)繞之下,很難想象竟能在城市的中心看到如此廣闊的河面。人道“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泥沙”,這不止是在黃河中下游的景象,蘭州亦如是。甘肅一帶的黃河屬于上游,水勢大而猛,淋漓盡致地展示出滾滾東去的氣勢。偏紅的土色河面將蘭州一分為二,仿佛城市心臟地帶的一條大血管。黃河寬闊且水流洶涌,是典型的天塹,但渡河也并非毫無辦法。黃河邊有它獨特的擺渡工具:羊皮筏子。筏子由十來個皮囊排列,再在上捆縛木框子組成。組成筏子的皮囊是由整羊或整牛皮制成,又名“渾脫”。渾脫充滿氣,圓鼓鼓的,皮子呈半透明狀。初次看了不免提心吊膽,隨時擔(dān)心它是否會破損。但羊皮筏子渡河時通常都能在激流中穩(wěn)穩(wěn)漂浮,順流而下直到對岸的平緩處,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它的神奇。

  黃河兩岸有石灘。石灘開闊平緩,布滿大小卵石,時常有游人駐足。黃河水源來自青海雪山,河水冰涼,酷暑之下,河岸附近常有納涼的人群?拷用娴氖癁┥嫌辛鴺渖L。柳樹枝葉豐厚,但不長,且顏色濃重,有著粗獷樸實的美感,遠異尋常柳樹之纖細裊娜。黃河柳樹單獨生長的為多,不成林,大都能長到一人合圍的大小。柳樹扎根極深,有些過于靠近水面,長期受到流水的沖刷,卻依舊屹立在石灘上。有時,樹本身已完全枯死,光禿禿地全無枝葉,但樹干依舊緊緊依附著石灘,直到更猛的水流將它完全沖走。元末明初,蒙古大將擴廓帖木兒兵潰,“至黃河,得流木以渡”,不免使人想到,這流木大約就是黃河柳樹。

  到了蘭州,自然要嘗嘗牛肉面。蘭州遍地是面館,這樣的形容不算夸張。味道也許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具備清亮鮮美的湯汁,柔順筋道的面條。牛肉面極富人情味,面條種類與口味彈性較大。從毛細、二細到韭葉、大寬,不同粗細的面條都具備奇妙的口感。同時,紅辣油、香菜、蔥末、醋等佐料也能根據(jù)個人口味搭配。我在蘭州吃過湯上浮一層紅油,撒進大把香菜,使人吃時渾身發(fā)汗,酣暢淋漓的牛肉面;也嘗試過不加任何調(diào)味料,只由湯、面、牛肉、白蘿卜片組成的清淡型,鮮香醇厚,一樣令人滿足。作為美食,蘭州牛肉面跨越了年齡、地域、民族,同時,它也是大西北獨特的質(zhì)樸味道。連我這外鄉(xiāng)人,也明顯能感覺到,只有在甘肅,在蘭州,牛肉面才具備它的靈魂。

  張掖:甘州古韻

  從蘭州到張掖一路坐火車,鐵軌兩旁的風(fēng)景隨之變換。剛出蘭州時,窗外之景尚是荒山戈壁,滿眼紅褐。再向西去,草原替代了荒山。偶有白色的氈房并大群的牛羊出現(xiàn),是逐水草的牧民在此生活。再往遠處,是起伏的群山,山頂連著天邊,積雪的山峰在云層中若隱若現(xiàn),讓人分不清究竟是云是雪。草原雪山皆是連綿不絕,在廣袤的蒼穹下一路延展。初遇此景,豪壯之情陡然而生。

  海拔漸高,氣溫漸低。有些路段旁是大片的油菜田,七月正是花季。明媚的金色搭配草原柔和的淺綠,卻是清新鮮亮得宛如江南風(fēng)光!安煌钸B山頂雪,錯將張掖當(dāng)江南”,所言非虛。戈壁、草原、雪山、湖泊、花田相映成輝,使得張掖同時具備粗獷與柔婉之美。

  張掖的名字來自“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古稱甘州,即今天甘肅省“甘”字由來。在張掖,能明顯感受到西域與中原、游牧與農(nóng)耕兩種不同文明碰撞交流的氣息。位于河西走廊水草豐美的中段地區(qū),張掖是溝通東西的重要節(jié)點。絲綢之路經(jīng)過它,唐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jīng)亦路經(jīng)此地。張掖位于西北,邊塞氣息濃郁;而北涼、西夏都曾在此建立政權(quán),給張掖更添異族風(fēng)情。但同時,張掖又深受歷代中原文化熏陶,在今天亦保留著濃重的古典韻味。

  大佛寺,建于西夏,保存著中國寺內(nèi)最大的臥佛。在這里,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副著名的回文聯(lián),“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釋迦牟尼佛涅像長達十?dāng)?shù)丈,閉目側(cè)臥,笑意隱約,有種獨特的禪意。大佛的奇異之處在于雙目,平視時雙目閉合,但若從佛足處觀之,佛像眼睛卻是睜開的,似乎正凝視著什么。大佛寺位于市區(qū),是喧囂紅塵中的一處僻靜所在。幾乎無人在此焚香,大佛寺少了煙霧繚繞之下的神秘感,卻更增古樸典雅之韻。寺里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的經(jīng)文,手抄本和印刷本都有,無一錯漏的工整字跡透出禮佛者的虔誠,見者動容。殿前木窗上保留了整面的清代木雕,殿內(nèi)壁畫上繪著《西游記》與《山海經(jīng)》,精致,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暗示著古代文化曾經(jīng)的輝煌時代。

  張掖亦有著令人稱奇的自然景觀——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以臨澤為盛,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臨澤少雨干旱,也許丹霞的形成與此相關(guān)。也因如此,丹霞山上極少有植物生長,整座山都由懸崖峭壁與砂礫組成,以赤紅為主色調(diào),間有暗褐、沙黃、黛青等顏色,斑斕異常。人在其中,充分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偉大與自身的渺小。丹霞山上的顏色分布均是整齊,極少有駁雜紛亂的,不少山峰上呈現(xiàn)出波浪狀的彩色紋理,極為壯觀!盎鹧嫔健痹诘は嫉孛仓惺浅B(tài),明亮的紅橙黃三色依次排列,仿佛整座山都布滿熾烈的火焰。這“火焰”雖是靜止的,卻能隨著光線與觀景角度的變化時深時淺,濃淡不一,由此具備了動態(tài)的美感,不由人驚嘆造物主的神奇。

  張掖盛產(chǎn)小棗,在臨澤時常能見到棗樹。無論房前屋后或者田埂路旁,甚至荒灘曠野都有棗樹種植。一路上常有農(nóng)人兜售自家曬制的干棗,味美價廉。大約是降雨稀少且土質(zhì)貧瘠之故,臨澤棗個頭不大,但肉質(zhì)肥厚,甜細而不膩,食之齒頰生香。買上一包,游覽途中隨時品嘗,風(fēng)味極佳。

  在張掖,還有一種極富特色的小吃叫搓魚,既可充當(dāng)主食,亦可入菜。搓魚的原料是面粉,小麥、蕎麥、青稞面皆可。正是因它兩頭尖細,中間渾圓,形似魚苗,所以名為“搓魚”。搓魚是手工制成的,當(dāng)?shù)厝藥缀跫壹叶紩龃牯~面,有經(jīng)驗的主婦甚至能同時搓三到四條搓魚。搓魚能下到湯中煮成類似面條的食物,也能控干水分后干拌而食,各具特色。

  在張掖,隨時能夠感到,這是一座跨越了時光與空間的城市,F(xiàn)代與古代文明交織,人文與自然奇景共存。古城甘州,名不虛傳。

  敦煌:大漠明珠

  提起敦煌,第一反應(yīng)便是茫茫沙海,便是由此延伸到西域三十六國乃至更遠的絲綢之路。的確,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漢唐盛世的風(fēng)采與西域各國的風(fēng)情在此融匯。敦煌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綠洲之一,祁連山的雪水滋養(yǎng)著它,使它成為沙漠中的希望所在。各國商隊、行人,無論是西去東行,都需要在此休整。昔日的敦煌極盡繁華,“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但在今日,到敦煌后人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清靜的小城。街面不論大小,無一例外都極其潔凈,仿佛有來自大漠的風(fēng),吹盡了一切塵埃。敦煌人口只有數(shù)萬,整個城市顯得安寧而略帶寂寥。沉淀鉛華后的內(nèi)斂與歲月時光留下的滄桑,在這里有著完美的體現(xiàn)。

  從市區(qū)到鳴沙山不過幾公里,這意味著真正的沙漠離敦煌不過一箭之地。西北多大風(fēng),沙丘移動的速度令人咋舌,但無論風(fēng)沙多大,敦煌從未被吞噬。到了鳴沙山,典型的大漠風(fēng)光一覽無余:大小沙丘連綿不絕,起伏著延向遙遠的地平線。鳴沙山的沙子綿柔細膩,風(fēng)經(jīng)過后,留下了形似漣漪的痕跡,那“漣漪”有時竟布滿了整座沙丘。由于游人眾多,近處的地面上留下了無數(shù)個堆疊腳印,凹凸不平,宛如海中細碎的波浪;遠處的巨大沙丘卻是表面光滑。天空清澈純粹,呈明朗且濃重的藍色,無一絲云絮。無阻礙的陽光熱情地親吻著沙丘,使得沙丘自沙脊線為界,一半明亮一半幽暗。隨著陽光角度的變化,沙丘上的陰影也自深至淺,奇幻莫測。

  鳴沙山有駱駝,供游人騎行觀光。駱駝皆為雙峰,駝峰間鋪設(shè)著木條與毛氈制成的鞍架。趕駝人將四五峰駱駝用繩串成一列,為首的駱駝佩戴銅鈴,行動時叮當(dāng)作響。駝鈴聲聲響起在沙山間,有種獨特的蒼涼意韻。

  到了鳴沙山便不能不看月牙泉。行百十來步,繞至最大的沙丘后,沙山環(huán)繞之中,赫然出現(xiàn)了一彎泉水,泉面彎曲如新月,月牙泉因形得名。月牙泉坐落在鳴沙山深處,“綿歷古今,沙不填之”。它與鳴沙山仿佛是共生關(guān)系,長久以來,兩者一直相互依存。月牙泉的出現(xiàn)無疑為酷熱的沙山增添了一絲清涼,一縷柔情。泉邊生長著大叢的綠色植物,甚至有幾棵古樹,樹身明顯超過了一個人合圍的寬度,想是在此生長已久。于靠近水面的樹蔭稍事休憩,暑天沙漠的燥熱之感明顯減了許多,偶有涼爽濕潤的微風(fēng)吹拂,舒適愜意。

  敦煌有種飲料叫杏皮茶,大約是由杏干煮水制成。杏皮茶色澤暗紅,半透明,味甜而略帶酸澀,有淡淡的藥氣。這杏子也有典故,名為“李廣杏”,據(jù)說是漢代時,大將軍李廣由中原引入西域。敦煌呈現(xiàn)出明顯的沙漠氣候,夏季干熱,全年少雨,但貧瘠沙地出產(chǎn)的李廣杏卻是皮薄多汁,甘美可口。當(dāng)?shù)厝酥笮悠げ瓒嘣谙娜眨?zhèn)后飲用,是消夏解暑的良品。

  當(dāng)?shù)仫嬍骋呀?jīng)偏向西域,常見手把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等。敦煌的羊肉,肉質(zhì)鮮美不帶腥膻,瘦而不柴。羊肉配合著孜然、花椒等佐料燒烤烹調(diào),熱辣滾燙,香氣四溢,儼然是大漠風(fēng)味。

  逛夜市時能發(fā)現(xiàn),敦煌不少的特產(chǎn)都與沙漠有關(guān),比如胡楊木制成的工藝品,比如駝絨畫,比如色彩艷麗、花紋各異的大絲巾。偶爾能見到狼牙掛件、玉石打磨成的“夜光杯”,不一而足。

  學(xué)界有門學(xué)問就叫“敦煌學(xué)”,主要研究敦煌的各種出土文獻,而莫高窟正是這樣一個文獻來源。莫高窟始于東晉十六國,有僧人于此鑿壁建洞,用以修禪。而經(jīng)歷了北朝、隋唐等朝代后,佛窟的規(guī)模到達頂峰,多達數(shù)千個,因此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出去修行的僧人,貴族官員與普通人家也都紛紛開鑿佛窟,為的是祈福禮佛。莫高窟的佛窟無一例外都朝向東方,據(jù)說是能夠最長限度地利用光照,足可見古人的智慧。在這里,能充分感受到,延續(xù)千年的古老文明正在以獨特的方式,生長著,呼吸著。莫高窟的寧靜,帶有禪意,充滿了靈動與生氣。

  絲綢之路上,茫茫大漠中,敦煌是一顆明珠,絲毫不因時光的流逝而失去光澤,永恒地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

 上一篇:銅橋的故事
 會員投稿推薦
 經(jīng)典美文推薦
 短篇小說推薦
 詩歌推薦
 精短美文推薦
 山水美文推薦
 生活隨筆推薦
CopyRight @ 2007-2015   山水美文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