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佛爾條約》:
1920年8月,戰(zhàn)勝國同土耳其素丹政府在巴黎簽訂的和約。規(guī)定土耳其承認罕至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分給英國“委任統(tǒng)治”,敘利亞和黎巴嫩劃分給法國委任統(tǒng)治,土耳其在歐洲大陸部分被希臘和意大利瓜分,黑海海峽為國際共管,土耳其軍備受到限制。
《洛桑條約》:
洛桑條約,又稱洛桑和約是于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與協(xié)約國之間簽訂的一份條約。在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的攻擊后,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絕接受之前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之后土耳其政府遂與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洛桑條約。此條約確立了現(xiàn)代土耳其的疆域。土耳其雖然放棄了其在阿拉伯地區(qū)的領土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東色雷斯,同時取消了亞美尼亞的獨立和庫爾德的自治。1922年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大國民會議政府戰(zhàn)勝英國和希臘侵略軍,廢黜土耳其國王,取得民族革命的勝利,迫使協(xié)約國放棄1920年強加于土耳其的奴役性《色佛爾條約》,并同意簽訂《洛桑條約》。該約承認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獨立斗爭的重大勝利。
《洛桑條約》簽訂的意義:
該約承認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獨立斗爭的重大勝利。
凱末爾革命示意圖:
凱末爾革命與《洛桑條約》: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投降。簽訂摩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1918.10.30)后,面臨著亡國的民族危機。英法意等國利用戰(zhàn)勝國地位,開始實施大戰(zhàn)期間締結的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密約。1919年5月15日希臘占領伊茲密爾,使民族災難空前嚴重。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阿塔圖爾克來到安納托利亞,著手組織全民族的抵抗運動。1919年9月4~12日在錫瓦斯召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參加的大會,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民族主義組織安納托利亞和盧梅利亞保護權利協(xié)會,并選出以凱末爾為主席的16人代表委員會。同年底代表委員會駐地由錫瓦斯遷往安卡拉。從此安卡拉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
1920年初,奧斯曼帝國最后一屆議會開幕。由于凱末爾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議會中的多數,議會于1月28日通過了《國民公約》,重申埃爾祖魯姆大會和錫瓦斯大會提出的領土完整、民族自由等精神,聲明土耳其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廢除特權條約。1920年3月16日英國軍隊占領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接著又指使希臘侵占布爾薩、色雷斯等地。蘇丹政府于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繼而于8月10日簽署了亡國的《色佛爾條約》。
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政府。同時確認“主權在民”的原則,宣布蘇丹政府3月16日以后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法令無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兩次伊諾努戰(zhàn)役中,新建的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進攻。同年8~9月,在薩卡里亞河戰(zhàn)役中土軍粉碎了希軍占領安卡拉的企圖。1922年8月26日,土軍對希軍發(fā)動全面反攻,9月9日收復伊茲密爾,9月18日在安納托利亞的希臘軍隊完全被肅清。1923年7月24日協(xié)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
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決定廢除蘇丹制,從此結束了奧斯曼皇室長達600年的封建統(tǒng)治。1923年2月伊茲密爾經濟大會通過《經濟公約》,制定了發(fā)展民族經濟的基本原則。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進一步廢除哈里發(fā)制,在政治、經濟、文化、司法等領域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一個新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在封建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迅速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