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特點:
1、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國原則;
3、孟子“仁政”、“民貴君輕”主張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到新興地主階級的冷遇。
春秋——孔子:
主張和貢獻:
1、核心:
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朝的禮樂制度——保守部分;
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包含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戰(zhàn)國——孟旬:
1、孟子:
、侔l(fā)展了仁,提出了“仁政”
、诿癖舅枷耄禾岢雒褓F君輕。
、蹅惱碛^:性善論
2、荀子:
①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诿癖舅枷耄壕勖袼
、蹅惱碛^:性惡論
、苤铺烀弥 歷史地位: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學的總結與改造,儒家思想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
戰(zhàn)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
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在對先秦思想文化進行粗暴否定的同時,也使儒學的發(fā)展因此進入了低潮。
至漢代,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體制的建立,太學建立,儒學獲得了官方地位。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的社會因素相當復雜,與春秋時代的社會變革、魯國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系。
春秋末期,由于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這為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原來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漸轉化為諸侯貴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新興封建勢力與奴隸主貴族,以及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矛盾激化了,諸侯爭霸兼并土地的戰(zhàn)爭日益頻繁,奴隸的逃亡與暴動連綿不絕,王權衰落,各國諸侯貴族勢力大大削弱。新興封建勢力日益興起。
在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鬃邮壮坝薪虩o類”,廣收弟子,宣講儒家思想,出現當時影響最大的私學?鬃影盐髦芤詠砼`主貴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為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學,從而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
同時,儒家學派誕生于魯國,也與魯國特定文化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魯國是周代開國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長期執(zhí)政,這種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魯國成為了西周時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兩大文化中心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國)。
春秋時代,魯國在文化上仍舊保留著最多的周文化傳統(tǒng),以致到春秋末期還享有“周禮盡在魯”的名聲。這種文化傳統(tǒng)對孔子有很大影響,為他創(chuàng)立早期的儒學思想體系提供了條件。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
“仁”字最早見于《尚書·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樣)!边@個“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來的政治家講“仁”,則指的是人際的倫理關系?鬃訉θ首髁顺浞值年U發(fā),把它提高到倫理哲學的最高點,形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儒家學說。
孔子所講的“仁”,含義十分寬泛,“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則是其最主要的兩個內容。
孔子強調,仁既是人的內在心理感情和自覺道德意識,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仁者應該“泛愛眾”“親親”“能愛人、能惡人”,為此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衛(wèi)靈公》),“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鬃铀v的“仁”是普遍的愛,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存在的。
不過,孔子講“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勞動者身份地位的變化,這是思想發(fā)展史上的飛躍?鬃铀v的“仁”,又是同“禮”聯系在一起的。他說:“克己復禮為仁!敝挥锌酥谱约,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于周禮的規(guī)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才算有了仁德,這反映了他對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僭越周禮行為的不滿。在上述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孔子針對春秋時弊,要求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擇可勞而勞之”(《論語·堯曰》),“薄賦斂”(《說苑·理政》);反對暴政虐民,斥責“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后來,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形成“仁政”學說和重民思想。
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稘h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儒”在古代,是指從巫分化出來的,專門為貴族人家祭祖事神、辦理喪事的知識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指的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學派。
儒家學說的內容,主要是“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張“德治”(禮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
戰(zhàn)國時,“儒分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各個時期的儒家總是適應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如兩漢有以董仲舒和劉歆等為代表的今古文經學及讖緯之學;
魏晉有王弼、何晏以老莊思想解釋儒經的玄學;
唐代有韓愈為排斥佛學的儒家“道統(tǒng)”說;
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學;
清代前期有漢學、宋學之爭,清代中葉以后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
至五四運動前后,儒家學說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才逐漸喪失其作為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