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播種者》:
1、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出生于法國諾曼底半島格魯什村(Gruchy),耕農(nóng)家庭之子;
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而被稱為“農(nóng)民畫家”。
17歲,創(chuàng)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18歲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兩位當?shù)禺嫾覍W習繪畫。
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盧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xiàn)技巧。
35歲創(chuàng)作《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chǎn)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
54歲獲頒榮譽勛章。1874年法國政府委托他繪制萬神殿大壁畫,但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肺結(jié)核)逝于巴比松。
2、《播種者》作于1850年,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面上只有一個人物──播種者,他頂天立地,占據(jù)著畫中央,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減到最少程度,構(gòu)圖極其單純,除了遠處一個趕著牛耕地的農(nóng)夫以外,前景上只有這個頂天立地的播種者。播種者的雄姿整個兒浸融于暗紅色夕陽的逆光和黃昏的暗影之中,他臉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線條,卻是模糊不清的。只隱約可見他身著褪了色的紅上衣、藍褲子,扎著白色綁腿,但這一切均被朦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種姿態(tài)形成一個“全體形態(tài)的效果和剴切的動作而表現(xiàn)的”(米勒語)美的形象。
作家雨果從這幅畫中看到對人民創(chuàng)造力量的贊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荷蘭畫家凡·高評述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xiàn)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征的意義。
米勒《拾穗者》:米勒作于1857年,油畫(83.5×111厘米),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這幅畫原來的題目是《八月》。,米勒采用橫向構(gòu)圖描繪了在秋天的陽光下,三個農(nóng)婦在剛收割過的田里彎腰拾穗的情景。背景是一垛一垛高高的麥垛,顯示了一派豐收的景象。三個正在彎著腰,低著頭,在收割過的麥田里拾剩落的麥穗的婦女形象,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后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米勒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xiàn)實中的農(nóng)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對于農(nóng)民來說,散失在田里的麥穗是多么的寶貴啊,它含有“粒粒皆辛苦”的真理。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特有的氣質(zhì)。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diào)子,使作品在純樸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羅曼.羅蘭曾評論說:“米勒畫中的三位農(nóng)婦是法國的三女神”。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1、列賓(1844—1930),19世紀后期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繪畫大師。生于烏克蘭丘古耶夫,卒于庫奧卡拉。早年隨圣像畫師學畫圣像,1864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1871年參加畢業(yè)生命題創(chuàng)作競賽獲金質(zhì)大獎。1870~1873年創(chuàng)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2、《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xiàn)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后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蒙,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xiàn),情感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
在這幅畫的構(gòu)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zhuǎn)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畫面上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蒙,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xiàn),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本畫的構(gòu)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jīng)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走在最后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余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余的力氣再來表現(xiàn)點什么,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
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斗,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