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
  

 答案網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學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歷史

阿奎那的“君權神圣”

更新時間:2016/7/27 12:01:00  手機版

  阿奎那的“君權神圣”思想特點:

  把宗教至上理論和理性哲學相結合(自然法則、古希臘哲學)。

  阿奎那“君權神圣”:

  1、背景:

 、倩浇虝谖鳉W中世紀的地位。

  基督教大約產生于1世紀中葉,最早出現(xiàn)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猶太下層民眾中間。以后,教會逐漸控制在有產者手中,性質發(fā)生轉變。基督教在4世紀被定為國教之初,基督教會受羅馬帝國皇帝的庇護和控制。進入中世紀,歐洲國家普遍處于封建割據狀態(tài),王權衰落,而基督教會則既擁有超越國家的宗教權力,又因擁有廣闊的地產和遍布各地的教會組織,從而具有強大的經濟、政治世俗權利。

 、诮虣嗯c王權的斗爭。

  教權與王權的斗爭是西歐中古時期的重大事件。世俗王權雖然衰落,但不甘心屈于教權之下。在封建領主對于教會地產的征稅權力以及國王對神職人員的任命權的問題上,王權同教權進行著長期的斗爭。后一問題上的斗爭在11世紀所謂的“世俗任命權之爭”達到頂峰。此后,雙方之間關于權力關系的爭論一直延續(xù)。

 、13世紀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統(tǒng)教會權威受到嚴峻挑戰(zhàn)。

  第一,早在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獻土”,教皇國(756-1870年)產生。羅馬教皇不僅是歐洲基督教的宗教領袖,也是教皇國的世俗君主。

  第二,在意大利,教權與王權矛盾尤其突出。

  第三,早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后,其正統(tǒng)派利用國家政權的支持,就將不占統(tǒng)治地位的異己派別統(tǒng)統(tǒng)斥為異端。而異端作為一種運動出現(xiàn),則是伴隨市民興起而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異端運動中的派別林立,但有一條共同主張,即反對教會上層驕奢腐敗,主張清貧。

  2、內容:

 、侔⒖{的國家觀:

  第一,解決王權與神權之爭的方法和目的。阿奎納認為,王權與神權之爭的關鍵是確定二者的權力界限,而不是簡單地用一方去壓倒另一方。只有這樣才能緩解兩者的矛盾,以維持相對的和諧。

  第二,教權高于世俗王權。與以往的基督教神學體系相比,阿奎納更肯定了世俗國家的地位,但堅持教權高于世俗王權。他把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的關系比喻成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世俗權力服從宗教權力,猶肉體服從靈魂。阿奎納認為,世俗王權服從教權,是實現(xiàn)教權和世俗王權和諧的前提。

  第三,王權雖然低于教權,但也是上帝通過教皇授予的,肩負著使世俗之人通過王權統(tǒng)治下的社會生活對實現(xiàn)基督教的最高目標(靈魂得救)有所助益的使命,因而也是神圣的。

  ②阿奎納的政體觀:

  阿奎納繼承了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把國家政體分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平民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六種類型,并以神學的觀點和政治經驗的考慮為依據,認為國家為了實現(xiàn)社會幸福、公共利益的政治目的,君主政體是最好的政體。教材介紹了阿奎納神學的價值判斷方面的論據。關于政治經驗方面的論據,阿奎納指出,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不是由一個人統(tǒng)治的城市或省份,總是因糾紛不止而陷于分裂。

  3、作用:

  ①對教會:維護教會權威與至高無上地位。

 、趯鳎禾岣吡司鞯牡匚,論證了君主權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為君主專制的理論基礎。

  阿奎那的“君權神圣”:

  人天然是個社會的和政治的動物,注定比其他一切動物要過更多的合群生活。(第44頁)

  物質世界存在著天道的某種秩序,在這種秩序之下,所有的物體都受第一物體即天體的控制。(第45頁)

  蜜蜂有一個王,而在整個宇宙間有一個上帝,即造物主和萬物之主。(第49頁)

  世俗權力之服從宗教權力,猶肉體之服從靈魂。所以,如果一位主教就世俗權力受其支配的那些事情對世俗事務發(fā)生興趣,或對世俗權力交其處理的問題發(fā)生興趣,那并不算是越權。(第140頁)

  根據既為祭司又為國王的基督的啟示,教皇的權力在世俗問題和宗教問題上都是至高無上的。(第153頁)

  ──摘自《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 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初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