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教師: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聘請亞里士多德作為他13歲的兒子亞歷山大的私人教師。亞里士多德一直擔任這個職位直到亞歷山大16歲,在那一年腓力二世宣布亞歷山大成年,并在其缺位時攝政。從公元前334至324年這十年之間,亞歷山大征服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巴比倫、波斯、薩馬爾干、大夏和旁遮普,也改變了希臘的世界。亞歷山大是一個熱情沖動而又野心勃勃充滿征服欲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卻是一個穩(wěn)重、平和、嚴謹而又善于思考的人,究竟老師對學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這兩個偉大人物的接觸似乎是毫無結果的,兩個人仿佛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個是城邦時代,一個是帝國時代。但師生之間的感情還是一直存在的。
呂克昂學園:
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了呂克昂學園(Lyceum“光明之神”)。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及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qū),這里有當時最好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亞里士多德現存的全部著作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亞里士多德在學園里每天上午給高級班學生講授科學技術,下午對一般聽眾發(fā)表常識性的講演。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人們稱亞里士多德為“散步的哲學家”;而以他為核心形成的學派,被稱為“逍遙學派”。據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建立呂克昂學園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總計約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還命令部下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送到呂克昂學園。
中庸之道: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三種狀態(tài):過度、不及和中間。任何行為和感受都有一個中間性的問題,過度與不及產生誤會,中間往往能夠得到成功并受人贊賞。在他的許多著作里,如《詩學》中也反映了這種思想,下面是他對美德和情感的論述:美德須求適中,情感須求適度。中國的中庸之道以孔子為最先代表?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要保持事物的質和常態(tài)不變,側重于對現實社會政治的觀察和實踐,是為了經世致用,而不在于談論天命和心情,根本目的還是要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及在“周禮”規(guī)范之內的社會制度?鬃拥摹爸杏怪馈笔侵袊鴰浊甑闹鲗枷氅ぉと寮宜枷氲幕A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其實質在于對矛盾論的認同感,即矛盾的統(tǒng)一性和同一性,就是用矛盾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評價:
、僭缙跉W洲文藝領域里所謂的“自然學派”、“心理學派”和“歷史學派”,都是以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作為其學派產生的祖先。因為他一方面總結了古希臘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規(guī)范性的理論,在西方文化思想界產生了長久的深刻影響;
、谒恰暗谝粋像教授一樣地著書立說的人”,他的論著是系統(tǒng)的,他的討論也是分門別類的,因此他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鬯淖髌肥桥械暮桶l(fā)展的,正像他所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正是這種精神,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芩且粋職業(yè)教師,如果說柏拉圖創(chuàng)造并奠定了西歐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那么亞里士多德則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基礎,從而使古希臘教育理論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菟鳛橐粋哲學家,其基本哲學觀是徘徊于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的;
、匏鳛榕`主階級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時時體現出這一階級的思想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