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答案網(wǎng)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shù)學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歷史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更新時間:2016/7/27 16:50:00  手機版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印度是英國最典型的殖民國家,20世紀初,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快增長,印度有了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民族資產階級。然而,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妨礙著印度實現(xiàn)工業(yè)化,英國資本控制著一些重要的工業(yè)部門,如黃麻工業(yè)、制茶業(yè)和采礦業(yè)等。印度資本處于依附地位,印度資產階級要求擺脫殖民統(tǒng)治和改變政治上的無權地位。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其一,英國的高壓政策。

  一戰(zhàn)結束后,英國為了緩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維護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方面繼續(xù)推行傳統(tǒng)的“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保護并擴大落后的種姓制度,制造種姓間矛盾,煽動伊斯蘭民族主義者的分裂活動;另一方面采用殘酷鎮(zhèn)壓和欺騙改良相結合的反革命兩面策略。1919年3月在總督的授權下,英國法官羅拉特頒布了一項法案,即“羅拉特法案”。規(guī)定總督有鎮(zhèn)壓之權,殖民當局隨時可宣布戒嚴;不經起訴可逮捕、搜查和監(jiān)督任何一個印度人;不加審訊就可判刑;警察有權解散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等!傲_拉特法案”的實行,激起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羅拉特法案”是激起印度人民反英斗爭高潮的導火索。

  其二,阿姆利則慘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為維持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繼續(xù)采取殘酷鎮(zhèn)壓與欺騙、改良相結合的兩面策略。1918年7月,英國殖民當局拋出了使印度“逐漸發(fā)展自治體制”的改革方案,以此來籠絡和利用印度的買辦階級、地主階級等既得利益者階層,分裂和破壞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傲_拉特法案”激起了全印度人民的強烈反對。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市,兩名民族主義者被當局逮捕,隨后約有三萬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釋放被捕者。示威群眾遭到軍警鎮(zhèn)壓。4月13日,五萬多人在阿姆利則市廣場集會,繼續(xù)抗議。群眾的集會是和平的,英國軍隊沒發(fā)任何警告便下令開槍,打死近四百人,傷千余人,這就是阿姆利則慘案。阿姆利則慘案進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由此而起。

  其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內容。

  阿姆利則慘案發(fā)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緒高漲,1920年上半年各地罷工達200多次,參加人數(shù)達150萬人。1920年12月,國大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規(guī)定運動采取漸進方式,大體分三步走:印度人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實行普遍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工紡織并抵制英貨;逐步進行抗稅斗爭。 其四,1922年慘案與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結束。 甘地的計劃得到了各階層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入高潮。這一年各地罷工396次,參加者60余萬人,甚至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農民拒繳租稅和武裝暴動。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眾斗爭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國大黨決定停止這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的民族反帝運動暫時走向低潮。這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xié)性。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印度的經濟,特別是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地區(qū)。危機中,英國壟斷資本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壓榨和掠奪,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導致30年代初印度人民的反英斗爭重新高漲。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從1930年3月12日甘地發(fā)動的“食鹽進軍”開始的,他們在海濱自制食鹽,號召人民反對“食鹽專賣法”。印度人民沖破“和平抵抗”原則的束縛,將第二次不合作運動推向了高潮。英國殖民高層采取了反革命的兩手策略:一方面鎮(zhèn)壓反英斗爭,頒布特別法令,宣布國大黨等不受法律保護,實行戒嚴,禁止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另一方面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同國大黨談判,允許國大黨領導在獄中開會研究不合作運動問題,同意印度建立責任自主政府。經過斗爭,殖民當局被迫改變策略,釋放了甘地,撤銷取締國大黨的禁令,允許沿海人民煮鹽,甘地亦停止了不合作運動。

  “食鹽進軍”是一次典型、悲壯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4)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新發(fā)展

  二戰(zhàn)期間,甘地明確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主張,再次發(fā)出不合作的號召,并因此再次入獄。二戰(zhàn)后,隨著英國殖民主義勢力的衰弱和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國殖民當局開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實行印巴分治。1947年,最后一任駐印總督蒙巴頓公布了“印度獨立方案”,即“蒙巴頓方案”。同年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在為祖國獨立解放而奮斗的同時,甘地為消除種姓制度、消除宗教紛爭,開始了艱苦的“赤腳朝圣”,周游全國。1948年初,甘地在德里被印度教極端分子殺害。印巴獨立標志著英國190年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但是,這種根據(jù)宗教原則的分治,給日后印巴兩國帶來了嚴重后果。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內容及評價:

  1、內容: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規(guī)定運動采取漸進方式,大體分三步走:

  印度人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

  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實行普遍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工紡織并抵制英貨;

  逐步進行抗稅斗爭。

  2、評價: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愿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同時,“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運動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內,影響了民族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xié)性。

 初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