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環(huán)境
1.平原、低山、丘陵相間的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北部為淮北平原;中部為皖西大別山區(qū)和江淮丘陵;南部為長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區(qū)。江淮丘陵分南北兩列,之間有巢湖盆地。全省最高峰:蓮花峰(黃山主峰),石臺的蓬萊仙洞和廣德的太極洞是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形成的。
2.溫和濕潤的季風氣候
安徽省地處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qū)。氣候的主要特征為:四季分明,季風明顯,溫和濕潤,夏雨集中。黃山、天柱山成為避暑勝地。
(1)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分布
淮河以北為暖溫帶(溫度帶)半濕潤(干濕地區(qū))地區(qū)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溫度帶)濕潤(干濕地區(qū))地區(qū)
。2)降水分布特點: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和丘陵地區(qū)少。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我有的天氣現(xiàn)象。一般從6月16日至7月10日,歷時24天。
。3)旱澇災旱頻繁,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次數(shù)最多,范圍最廣,危害最大。其中淮河流域尤為突出。
3.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三大流域
淮河橫貫安徽北部長江自西南向西北橫貫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稱南部的新安江,屬錢塘江水系
。2)安徽省最大湖泊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屬于長江水系,有“皖中明珠”之稱。瓦埠湖是淮河水系中最大湖泊。大型水庫分面在大別山區(qū)的有梅山、響洪甸、佛子嶺等水庫,黃山腳下的有陳村水庫(又名太平湖)。
4.過渡性的植被和土壤
。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從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為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大別山區(qū)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植物資源豐富,植物品種繁多。有大面積的人工林和經濟林。
。2)土壤呈現(xiàn)自北向南過渡的明顯特點,淮北地區(qū)主要為棕壤,江淮地區(qū)為黃棕壤和黃褐土,皖南為黃壤和紅壤。在江淮和皖南地區(qū)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文化與旅游
1.地域文化:安徽省三大文化板塊--徽州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江淮文化)、渦淮文化。
(1)徽州文化(新安文化):與敦煌學、藏學并稱當代中國三大地域文化。
(2)皖江文化(江淮文化):以古皖文化和桐城文化為標識,龐大復雜。桐城派。
(3)渦淮文化:孕育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化,以華佗、張仲景為代表的建安醫(yī)學。
2.豐富的旅游資源
。1)長江以南
五大名山黃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1990年12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九華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齊云山:道教名山;清涼峰、牯牛降:生物資源豐富,風景優(yōu)美;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桃花源里的人家”、“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歙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安江、太平湖以及眾多的洞穴等新四軍軍部舊址等革命紀念地
。2)長江以北
天柱山E瑯琊山、巢湖、花亭湖、大別山區(qū)的五大水庫和天堂寨壽縣、亳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等革命紀念地
3.文化產業(yè)布局“一核三區(qū)”新格局:合肥為核心、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皖北地區(qū)
4.三大旅游區(qū):大皖南國際旅游區(qū)、泛巢湖國家旅游區(qū)和新皖北區(qū)域旅游區(qū)。
(1)大皖南國際旅游區(qū):“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
(2)泛巢湖國家旅游區(qū):以合肥為中心,以巢湖、大別山為依托,由合肥、安慶、滁州、六安構成。
(3)新皖北區(qū)域旅游區(qū):以亳州為中心,以文化旅游為主題,突出亳州與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