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答案網(wǎng)首頁 | 知識點首頁 | 語文知識點 | 數(shù)學(xué)知識點 | 英語知識點 | 歷史知識點 | 政治知識點 | 物理知識點 | 化學(xué)知識點 | 生物知識點 | 地理知識點 | 知識點梳理
 欄目類別:知識點 >> 高中 >> 地理

探索宇宙

更新時間:2016/7/13 16:48:00  手機版

  宇宙:

  一般當做天地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構(gòu)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我們把人類目前已經(jīng)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見宇宙或已知宇宙(140億光年)。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xué)說、現(xiàn)代觀測。

  自古以來,人類就充滿了對宇宙的幻想,向往著飛向太空。

  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自從1609年意大利科學(xué)家伽利略發(fā)明了望遠鏡以來,人們不斷地改進,發(fā)明了許多功能各異的望遠鏡,從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宇宙的信息。

  太空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造地球衛(wèi)星、太空望遠鏡、太空探測器、載人宇宙飛船等相繼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人類飛天的夢想,F(xiàn)在宇航員還可在太空站上過太空生活呢!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shù)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順利反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版隙稹币惶柼皆滦l(wèi)星又發(fā)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100多年來,無數(shù)科學(xué)家和工程專家為實現(xiàn)人類遨游太空的偉大理想進行了前赴后繼的艱苦奮斗,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載人航天技術(shù)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此后的38年中,共有385名男女宇航員遨游過太空,他們在太空連續(xù)生活和工作最長時間為439天。在這期間,人類也付出了代價,先后有14名男女宇航員在航天飛機發(fā)射和返回時以身殉職,為航天事業(yè)獻出了生命。

  宇宙探索:

  1、人類登月:

  人類乘宇宙飛船登月球的探測活動。飛到月亮上去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

  隨著空間技術(shù)的發(fā)展1959年,蘇聯(lián)發(fā)射的 “月球1號”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考察。

  1961年5月,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國會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測的計劃 ——“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鞍⒉_”計劃的任務(wù)包括為載入月球飛行作準備(由“阿波羅”1~10號完成),并進行載人月球飛行(由“阿波羅” 11~17號承擔)。

  1969年7月16日,人類第一次登月,到1972年,美國先后派出6批宇航員,乘座“阿波羅”飛船拜訪了月球,共12人涉足過月面。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xué)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阿波羅”11~ 17號,每次登月飛行都獲得了數(shù)目不等的、高分辨率的月球照片,每次登月飛行的實驗內(nèi)容和技術(shù)設(shè)備都有所發(fā)展!鞍⒉_11號”的宇航員在月面上安裝了月震儀、激光測距儀等,并作了太陽風收集等實驗!鞍⒉_12號”登月艙攜帶一輛雙輪車,供宇航員考察時裝載工具和攝影機之用!鞍⒉_”15~17號除了在月面進行實驗外,還進行了在環(huán)月軌道中的許多測量實驗。

  2、登月歷時:

  6次登月,宇航員在月面停留的時間共約300小時,在月面上探測時間合計80小時,其中“阿波羅17號”在月面上停留75小時,探測時間約22小時。6次登月采集到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270多公斤,有采自月面“!钡暮汀吧健钡,有古老的也有新生的。這些巖石和土壤標本是研究月球物質(zhì)成分、結(jié)構(gòu)及其形成和演化過程的珍寶。

  3、登月收獲:

  宇航員們放在月球上的地震儀記錄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層外殼,其厚度為40~60公里。這個數(shù)據(jù)是在風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區(qū)測定的;月殼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為三層。上層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巖漿!崩锍恋硐聛淼妮^重物質(zhì)構(gòu)成。中層月幔厚達480公里以上,這里大概還保存著混沌時代形成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質(zhì)”。上述兩層都是固態(tài)的,但具有可塑性。內(nèi)層月幔處于局部熔融狀態(tài)。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溫度約為1000℃,遠遠不如地核那么熱(地核溫度為龍去脈5000℃~6000℃)。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點的硫化鐵物質(zhì)構(gòu)成。對月球的探測還發(fā)現(xiàn)月球的質(zhì)量分布不均勻,月球近側(cè)存在幾個“質(zhì)量瘤”的重力異常區(qū)。

  在“阿波羅”科學(xué)實驗站里裝設(shè)了很先進的月震儀器。經(jīng)探測,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數(shù)比地震少得多,釋放的能量也遠遠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為1~2級。除了隕星撞擊引起的震動外,月亮離地球最近或最遠的時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會出現(xiàn)月震。

  許多國家的科學(xué)家對宇航員帶回的月巖樣品進行了多種項目的共同研究。經(jīng)實驗室分析得出:月巖中已發(fā)現(xiàn)近60種礦物,其中有6種在地面上尚未發(fā)現(xiàn);在月巖和月土中發(fā)現(xiàn)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學(xué)元素;沒有發(fā)現(xiàn)可生存的月球有機物,也無古微生物的證據(jù);在某些月巖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樣品中存在許多太陽活動事件蹤跡;根據(jù)樣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齡約46億年。

  在大部分被月塵和巖屑覆蓋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員看到各種形狀、大小、出現(xiàn)頻率不一的巖石,還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散布著一些具有光澤的玻璃物質(zhì)。月塵在各處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

  到達月球的宇航員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發(fā)光的地球。月球的探測器還在月球空間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繞觀月球和地球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8倍多。

  本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對月球探測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多少世紀以來的地面觀測!鞍⒉_”登月成功,是人類科學(xué)的結(jié)晶,開創(chuàng)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將可能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也將在月球上從沒有空氣的太空觀測天空;人也將可能把月球作為出發(fā)到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點。

  美國六次登月計劃詳情:

  阿波羅 11號

  推進 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 7月16日—24日

  乘員:阿姆斯 特朗、科 林斯、奧 樂 德林

  飛行時間為 8天3小時,首次 載人月球登陸行動,首次在月球行走!绑w斯頓,寧靜基 地報告,鷹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點:靜 海。

  坐標:北0.71度,東23.63度。

  太空 行走時間2小時31分鐘,樹起 了旗幟、安放 了儀器,在登 陸處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人類首次月 球登 陸處,1969年7月。我們 是為了全人類帶著和平之意而來。”月球表 面 行走時間21.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30次。登月 艙的上升 階段艙留在了月球軌道,共采集了20公斤的物質(zhì)。

  阿姆 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時 說的話:“雖然對個人來說,那只 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阿波羅 12號

  發(fā)射: 1969年 11月14日 16:22:00 UTC

  登月: 1969年 11月19日 06:54:35 UTC

  3°0'44.60"S - 23°25'17.65"W 風暴海

  月表行 走時間: 第1次:3小時56分鐘3秒,第2次:3小時49分鐘15秒,總共:7小時45分鐘18秒

  月表 停留時間: 31小時31分鐘11.6秒

  月球 標本質(zhì)量: 34.35千克

  阿波羅 13號

  阿波羅13號 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fā)射的第三艘 載人登月宇宙飛船,在阿波 羅載 人登月計劃中是第7次執(zhí)行載人任務(wù)。阿波羅 13號發(fā)射于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 13號在計劃中是第3次登月的任務(wù),但是由于 飛船在抵達月球前發(fā)生的嚴重故障,無法執(zhí)行登月計劃,3名宇航員最終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羅 14號

  發(fā)射: 1971年 1月31日 21:03:02 UTC

  登月: 1971年 2月5日 09:18:11 UTC

  緯度:3° 38' 43.08" S-17° 28' 16.90" W Fra Mauro

  月表 行走時間: 第1次:4小時47分鐘50秒

  第2次:4小時34分鐘41秒

  總共:9小時22分鐘31秒

  月表 停留時間: 33小時30分鐘29秒

  阿波羅 14號(Apollo 14)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八次載人任務(wù),是人類第三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wù)。

  阿波羅 15號

  發(fā)射地點:佛羅里達州 肯尼迪航天中心 LC 39A

  發(fā)射: 1971年 7月26日 13:34:00 UTC

  登月: 1971年 7月30日 22:16:29 UTC

  地理坐標:26° 7' 55.99" N-3° 38' 1.90" E

  登月艙站立艙外活動:33分鐘7秒

  第1次:6小時 32分鐘42秒

  第2次:7小時 12分鐘14秒

  第3次:4小時 49分鐘50秒

  總共:18小時 34分鐘46秒

  月表停留時間: 66小時54分鐘53.9秒

  阿波羅 15號(Apollo 15)是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載人 任務(wù),也是人類第四次成功登月 的載人登月任務(wù)。阿波羅 15號還是阿波羅計劃中 首次J任務(wù)——與前幾次任務(wù)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科學(xué)研究的比例更大。

  指令長大衛(wèi)·斯科特(David Scott)和登月艙 駕駛員 詹姆斯·艾爾文(James Irwin)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在登月艙外 的時間總長為十八個半小時。兩位 宇航員駕駛的歷史上第一輛月球車使他們在月球上穿越的距離比前幾次任務(wù)遙遠了很多。

  阿波羅 16號

  發(fā)射地點: 佛羅里達州 肯尼迪航天中心 LC 39A

  發(fā)射: 1972年 4月16日 17:54:00 UTC

  登月: 1972年 4月21日 02:23:35 UTC

  8°58'22.84"S-15°30'0.68"E 笛卡爾環(huán)形山

  月表行走時間:

  第1次:7小時 11分鐘2秒

  第2次:7小時 23分鐘9秒

  第3次:5小時 40分鐘3秒

  總共:20小時 14分鐘14秒

  月表停留時間: 71小時 2分鐘13秒

  阿波羅16號(Apollo 16)是阿波羅計劃 中的第十次載人航天任務(wù),也是人類歷史 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務(wù)。

  阿波羅 17號

  任務(wù)名稱:阿波羅17號

  登月艙:挑戰(zhàn)者

  成員人數(shù):3

  發(fā)射地點:佛羅里達 州肯尼迪航天中心 LC 39A

  發(fā)射:1972年12月 7日05:33:00 UTC

  登月:1972年12月 11日19:54:57 UTC;20.19080°N-30.77168°E;陶拉斯-利特羅山谷

  月表行走時間:第1次:7小時 11分鐘53秒;第2次:7小時 36分鐘56秒;第3次:7小時 15分鐘8秒;總共:22小時3分鐘57秒

  月表 停留時間:74小時59分鐘40秒

  阿波羅 17號是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的最后 一艘飛往月球的載人太空船。飛行時間為1972年 12月6日至1972年 12月19日,登陸地點 為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停留時間為74小時59分,為阿波羅計劃 中停留月球表面時間最久的載人太空船。因為如此,采集的巖石 標本也是最多的,為152公斤重。

  阿波羅 17號(Apollo 17)是美國國家 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 第十一次載人任務(wù),是人類第六次也是迄今為止 最后一次登月任務(wù)。阿波羅 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的夜間 發(fā)射的任務(wù),也為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

 上一篇:宇宙的演化
 初中地理知識點推薦
 高中地理知識點推薦
CopyRight @ 2018   知識點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