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修辭是為適應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運用恰當?shù)恼Z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達效果的規(guī)律。
主要使用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對比、排比、對偶(又名對仗、排偶)、反復、
借代、比擬(又名比體)、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設問、
引用、呼告、反問、頂真(又名聯(lián)珠、頂針)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較喻(可分為強喻,弱喻)、譬喻、曲喻、飾喻、引喻、隱喻。
其他特殊性描寫方法:
有白描,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正襯、反襯、陪襯),倒文,
倒裝,迭音,疊字,復疊,翻新,反復,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
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互體,換算,回環(huán),回文,降用,借代,歧謬,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
列錦,連及,警策,示現(xiàn),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移用,諧音,歇后,鑲嵌,析字,
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沓,拈連(又稱:順拈)。
常用的修辭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zhì)不同的兩類事物,本體和喻體必須有相似點。
明喻是明顯的比喻,它的本體,喻體和喻詞都出現(xiàn)。
例:海洋上卷起千萬堆雪浪,簡直就像那剛剛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詞“像”,本體是“雪浪”,喻體是“棉花田”)
暗喻從表面看是判斷,敘述或說明,暗中包含著比喻關系,它的本體和喻體都出現(xiàn),喻詞由“好像,仿佛”變成了“是、成為”。
例:十個被鮮血泡起的手指頭腫的變成了大熊掌。(喻詞“變成”,本體是“手指頭”,喻體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體不出現(xiàn),也不用喻詞,而是把喻體直接用在本體應該出現(xiàn)的位置。
例:其缺點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樹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體)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體,部分代整體,專門代泛稱,結果代原因,具體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例1:“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嗎?”此句用銀元上的袁世凱頭像代替銀元。
例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個李公樸站起來!此句中第二個“李公樸”指主張民主正義的人士。
(3)擬人:
比擬的一種,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擬物:把人當做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狀態(tài)或動作,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
例如:他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
。4)夸張:
是為了更突出,鮮明地表達思想感情而有意言過其實的修辭格。
按意義分類可以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和超前夸張。
。5)雙關:
、僦C音雙關。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雙關。
例如: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飄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楊柳”表面上指楊花柳絮,實際上指楊開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谡Z義雙關。利用詞語或句子在語境中形成的雙重含義造成的雙關是語義雙關。
例如: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蘊含雙重含義,表面上離開故鄉(xiāng),坐船走水路,同時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敘事狀物時運通詞語,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覺相互溝通起來的修辭格叫通感,也叫“移覺”。
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對比:
對比是將兩個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修辭格。
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8)對偶:
用一對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的語句來表達相同、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對偶。
、僬龑Γ河梢饬x相同或相似的前后兩部分構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偉業(yè)似巍巍泰山震環(huán)宇;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诜磳。由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前后兩部分構成。
例如: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③串對。也叫流水對,由意義上連貫遞進、因果、條件等關系的前后兩部分構成。
例如: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
。9)反問:
反問是通過疑問的句式激發(fā)人們思考,使人們得出自己的答案。反問是只問不答的,實際上反問的答案已經(jīng)暗含在問話之中了。
例如:如果說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浪費和摧殘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嗎?
。10)設問:
設問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再回答問題。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11)頂真:
是前后的幾個語句之間,由相同的語言成分銜接上下兩句,上遞下接,使得結構緊密,語意連貫,聲音流暢的一種修辭手法。
頂針大部分是后一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語言成分。
①單聯(lián)頂真。是指只有前后兩句首位蟬聯(lián)的頂真。
例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聯(lián)頂真: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首位蟬聯(lián)的頂真。
例如: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脈,有脈就有苗,難怪人家說下面埋著聚寶盆。
(12)互文:
指古代詩文上下文用的詞語交錯省略而又互相補充,交互見義并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賳尉浠ノ模杭丛谕粋句子里出現(xiàn)的互文。
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秦”和“漢”是互文,此句應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登上了船。
、趶秃匣ノ模褐冈谙噜彽木渥又谐霈F(xiàn)的互文。
例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此句“將軍”和“戰(zhàn)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將軍很戰(zhàn)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大多流血犧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戰(zhàn)多年才勝利歸來”。
(13)反復:
有意地重復同一詞語或句子以強調(diào)某個意思或抒發(fā)某種感情的辭格。
①連續(xù)反復。接連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間隔。
例如:唉!七毛錢竟買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軀竟抵不上區(qū)區(qū)七個小銀元么?生命真太賤了!生命真太賤了!
、陂g隔反復:重復運用的詞語或句子中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例如:敵人把你的城鎮(zhèn)變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國家燒成了灰,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你沒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此外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可以交錯使用。
例如:沉默。〕聊。〔辉诔聊斜l(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14)排比:
是用幾個結構相似的并列語句,把相關的意思連續(xù)說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
、倬渥映煞值呐疟龋
例如: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此句是定語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個月來,咱們娘娘有說有笑;第二個月來,咱們娘娘不茍言笑;第三個月來,咱們娘娘不言不笑。
這是三個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們在口語交際或書面表達時,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說得很有道理。
(16)反語:
反語又稱“倒反”、“反說”、“反辭”等,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種修辭。
修辭種類及作用:
我們掌握修辭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現(xiàn)形式外還應該知道常見修辭手法的特點及作用才能更好的應對各種試題的考驗: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
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倜饔。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lián)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wěn)穩(wěn)矗立的小山。”
、诎涤鳌5湫托问绞牵杭资且。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劢栌。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跀M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diào)兩事物間的相關點。
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偬卣鞔倔w。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诰唧w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蹖C悍Q。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苋嗣鳌@纾何覀円嘧x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藿Y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咴洗善贰@纾何迨觊g萬事空,懶將白發(fā)對青銅。
、嗟孛倔w。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4.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nèi)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谝佬问椒挚煞譃楣Α拰。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shù)、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
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垡澜Y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diào)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xiàn)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俪煞峙疟取@纾汉孟袷Я藮|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設問的特點及作用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diào)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fā)人們進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chǎn)力有這樣巨大的發(fā)展,勞動生產(chǎn)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8.反問
(1)反問的特點:
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2)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儆每隙ǖ男问奖硎痉穸ā@纾好飨际侨绱,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人類世界嗎?”
含修辭的成語來源:
比喻:
冷若冰霜 呆若木雞 浩如煙海 輕如鴻毛 如膠似漆 揮金如土 味同嚼蠟
歸心似箭 堅如磐石 氣喘如牛 膽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針氈
如狼似虎 從善如流 繁花似錦 視死如歸 小肚雞腸 多如牛毛 勢如破竹
擬人:
狐朋狗友 鳥語花香 百花爭妍 兔死狐悲 鶯歌燕舞 龍飛風舞 春風得意
鬼哭狼嚎 黔驢技窮 山歡海笑 狗仗人勢 狐假虎威 龍爭虎斗 鳥哭猿啼
夸張:
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懸河 排山倒海 日理萬機
怒發(fā)沖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聾 人山人海 人聲鼎沸
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膽大包天 氣吞山河 恨之入骨 揮汗如雨
火冒三丈 一塵不染 淚如雨下 偷天換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彈丸之地
借代:
目不識丁 披堅執(zhí)銳 迫在眉睫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汗馬功勞 名落孫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兩袖清風 千鈞一發(fā) 巾幗須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