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意識:
(1)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世界,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2)從意識的主體來看,對同一事物或現象,不同的人因立場、思維方式、知識構成、世界觀等主觀因素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意識。
(3)意識從性質上來看,有正確的意識與錯誤的意識,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如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錯誤意識的內容也來自于客觀存在,不過它是對客觀存在歪曲的反映。
(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不能說“意識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腦與動物的大腦在構造上有著質的區(qū)別。這些區(qū)別說明了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沒有高度發(fā)達、完善的人腦這種特殊的物質器官作為基礎,是不可能產生意識的。
(5)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客觀存在的反映,也才會產生意識。
正確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腦自生的,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人類意識。
(1)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正確的意識是指人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錯誤的意識則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二者的區(qū)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2)無論是抽象思維還是具體感受,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維是人所特有的意識形式。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共同的屬性的概括反映,是對客觀事物作出的間接的但又是更為深刻的反映。具體感受只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反映。抽象思維與具體感受的區(qū)別只是反映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
(3)無論是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反映還是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們對未來的預測是根據客觀事物而作出的一種超前反映,根源于過去、現在的客觀存在。因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極的,而是能動的,它能夠以客觀存在為基礎作出某種想象,進行“超前”反映。
正確認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fā)展起著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二者關系如圖所示:
正確理解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包括兩方面內容: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
能動地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時,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不同于動物無目的的本能的活動。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能動地改造世界:
(1)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2)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又對生理過程有著能動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