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耀眼無瑕的珍珠退出蚌腹的那一刻,它所經(jīng)受過的磨難早已不可計數(shù);當湍急奔放的河流匯入海洋的那一刻,它所遇到過的艱險早已無法預估。(用珍珠退出蚌腹、河流匯入海洋的那一刻寫出它們的
成長都是在苦難中完成的。)正如最精
美的寶石,受匠人琢磨的
時間最長;最貴重的雕刻,受鑿的打擊最多。(進一步采用比喻突出苦難對成長的意義。)
人生在世,不
經(jīng)歷應有的磨難,不在苦難中成長、磨礪身心,又怎能立身于現(xiàn)世,揚名于萬古!(點題,提出觀點,總領全文。)
縱觀中外之史,王守仁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尼采也曾說:“極度的
痛苦才是
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強迫
我們大徹大悟!(用王守仁、尼采的話作為理論論據(jù)證明觀點。)是的,沒錯。痛苦能夠毀滅人,但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chuàng)造需要苦難,苦難是上帝的
禮物。就像貝多芬所說的那樣,卓越的人一大優(yōu)點是:在不利與
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當然,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于苦難中成長,從而磨礪出一番不同于旁人的別樣人生。(從中外之史的角度來證明“于苦難中成長”這一觀點,突出苦難可以磨礪出別樣人生。)
再論古今之事,顧貞觀面對苦難曾有如此感嘆:“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猶茂!倍
山先生目睹中國之
逆境,也曾慷慨陳詞:“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一代國父,受任于亡國之際,擔命于危難之間,若無此等毅力、勇氣,何談中國之光復,何望中國之
未來。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可以使人
堅強,安樂則會使人萎靡。就像逆境展現(xiàn)才華、順境遮蔽才華一樣,人唯有在苦難中成長,才能磨礪出品性,完善好修養(yǎng),從而造就出一番豐功偉業(yè)。(和上一段相似,從古今之事的角度來闡釋“于苦難中成長”這一觀點,同樣通過列舉名言警句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突出苦難可以磨礪品性,完善修養(yǎng),成就偉業(yè)。)
而今之世,世
風不正,人心不古。人們對
自己孩子的溺
愛早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試問世間還會有多少人會像侗族
父母那樣對待自己的子女,還有多少人能夠像美國
家長那樣教育兒童。嚴父慈母的說教之詞早已成為
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是皇帝,父母為仆傭。然而,這種有違綱常之舉,竟發(fā)生在教育如此普遍盛行的
今天,不失為對中國教育的一種極大諷刺。不懂得在苦難中成長的人,注定一事無成。(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前面的兩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diào)中國現(xiàn)在的教育缺少苦難教育,在這種
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面對
失敗或
挫折,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對比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真正讓孩子“于苦難中成長”才是明智之舉。)
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
君子!(進一步引用孔子、荀子的話,突出文章觀點。)
由此可見,苦難于人生之必要,于成長之重要,就像能夠于億萬年洪荒洗禮中依然生存的絕不是上古的原始生物。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
歲月磨煉的人生,才不愧為真正的人生。(突出“于苦難中成長”對人生的意義。)
正如風浪之中的帆船,即便
路程再艱難,終有一天也會到達彼岸;就像埋于地下的
種子,縱使過程再艱辛,終有一天也會生
根發(fā)芽。(采用比喻進一步強調(diào)苦難對成長的作用。)曾見過一棵飽經(jīng)風霜的老
樹屹立于懸崖之上而不倒,絕不是“幸運”二字能夠形容的,它經(jīng)歷的苦難,即便是說得出來,恐怕也無人能夠聽懂。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v覽如今之光景,我自有一番醒悟。人生在世,若為溫室中的
花朵,一見
陽光便會枯萎而死,還不如心甘情愿地做一棵
小草,于狂風暴
雨中翩然搖曳,于眾人無視中傲然世間。(聯(lián)系
自我,表明態(tài)度,再次突出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