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
老腔,在幾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曲目。然而,這樣一個小眾甚至是默默無聞的老腔,卻讓陳忠實先生情難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也許是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直擊人心的嘶吼,也許是那一段段百轉(zhuǎn)千回、悠揚婉轉(zhuǎn)的曲調(diào),也許是臺上臺下演員的傾力演唱、人們的激情感染,或者,是藕斷絲連的縷縷
鄉(xiāng)愁,是深結(jié)于心的歸屬與認同。前三者自不消說,確實打動了很多人,卻難以讓人有更深層次的、發(fā)自
心靈的震顫和共鳴——這種共鳴,是需要共同的
記憶和情感的。陳忠實生于關(guān)中,長于關(guān)中,他了解并幾十年如一日地
熱愛著它;而在老腔中,在極富感染力和沖擊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
故鄉(xiāng)的面目,聽到了
自己引以為豪的土地的神靈之歌。
這才是老腔之所以讓人震撼的原因。這種深刻而廣闊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讓
我們在與西方
文明接軌、漸漸西洋化、漸漸遺忘了民間小調(diào)的時候,可以被一曲鄉(xiāng)音震得淚流滿面。這實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樣的民間文化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
感動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樣的民間文化居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感動和震撼。難能方為可貴,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發(fā)覺得珍貴,覺得眼前一亮。本應(yīng)深植于日常
生活的
風土民俗,什么時候竟到了能滌蕩神魂的地步?
現(xiàn)在的人們,是不是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致于看不見
回家的
路了呢?
兩年前,坐在
課桌前的考生們面對著“北京老
規(guī)矩”的茫然無措依舊歷歷在目。家家戶戶四合院、七折八拐
胡同灣的景象已經(jīng)不復
存在,似乎連帶著那些陳舊又充滿
溫情的
習慣也跟著一同去了。聽得別人提起,才會恍然大悟,驚喜非常: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老腔是如此,老規(guī)矩是如此,甚至連大名鼎鼎的國粹
京劇,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有過完完整整聽一出戲的
經(jīng)歷。這片土地記憶的格調(diào),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更改;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掩埋。偶然聽到、看到、
感受到,所帶來的震撼終究是短暫的,短暫之后又是長久的遺忘;而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遺忘。
在追逐更加多樣的
未來的時候,有時也需要停下來,多看看來時的路。即使登上頂峰,一個沒有自己獨有
回憶的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即使快速發(fā)展,一個沒有自己獨特文化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值得
尊敬的國家。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領(lǐng)略到和老腔類似的民間藝術(shù)時,不會再如此“膚淺”地被震撼。
點評 思辨性強,語言清新。開篇由材料導入,引出“‘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的疑問,
聲音、曲調(diào)、激情、鄉(xiāng)愁四者一一呈現(xiàn),“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成為認知的核心點。悲喜交織的思辨意識浸透其間,考生由“北京老規(guī)矩” 升華出“老腔是如此”的情懷,國粹京劇的形態(tài)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失,象征著老腔震撼的寫作思維在思辨的
文字里自然流淌,語言清新,是一篇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