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放棄意味著
失敗。
有人說:放棄了還可以從頭再來。
有人說:放棄——值得
崇拜。
有人說:放棄意味著背叛。
有人說:放棄有時還可以讓人得到
成功。
舍得放棄能有
收獲?一個小故事告訴了
我真正的
答案。
一個
少年背負著一個砂鍋前行,不小心繩子斷了,砂鍋也掉在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卻頭也不回地繼續(xù)前行。有人攔住少年問:“你不知道你的砂鍋碎了嗎?干嗎不回頭看看?”少年回答:“已經(jīng)碎了,回頭又有什么用呢?”說罷繼續(xù)趕
路。
聽完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少年是對的,既然砂鍋已經(jīng)碎了,回頭看又有什么用呢?這正如
人生中的許多失敗一樣,已經(jīng)無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無補。與其在
痛苦中掙扎浪費
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biāo),再一次奮發(fā)
努力。學(xué)會放棄吧!像那個少年一樣。不要
因為失敗而做無謂的自責(zé)和嘆息。當(dāng)我們真正學(xué)會放棄時,會發(fā)現(xiàn)那才是一種真正的超越,一種真正的戰(zhàn)勝
自我的強者姿態(tài)。
社會盡管很大,但總也大不過人的
欲望,人們總
希望“熊掌和
魚”兼而有之。然而站在
生命的長堤上,永遠不
可能同時占有兩岸,投身對岸就意味著放棄此岸。這對矛盾,就像生和死之間的矛盾一樣深刻,一樣驚心動魄。我曾為史
書上的一幕動容:聯(lián)邦德國總理、
曾經(jīng)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勃蘭特訪問波蘭,他來到一座紀(jì)念碑前,面對曾為納粹德國暴行
付出了600萬生命的波蘭人民,撲通跪倒……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跪下的人跪下了。這一跪,民族之間仇恨的藩籬轟然倒塌。勃蘭特放棄了
自己的威嚴(yán),卻得到了世人的諒解和德國人民的安定
團結(jié)。
然而,許多人并不懂得放棄,往往在最該
執(zhí)著追求之時,放棄了,卻在最該放棄的時候,汲汲追尋著。
每個人都只是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演繹
生活,有許多東西
根本無法得到。譬如,一個天生丑陋的人永遠不能
改變自己的容貌(整容不算,畢竟它未改變本身的因子),但他卻可以放棄對臉蛋挖空心思的改變而竭力裝扮自己的頭腦,培養(yǎng)個人高尚的修養(yǎng)。
放棄,對一般人而言是一種怯懦可悲的行為,然而我們稍加注意、
思考我們的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放棄恰是一種氣度,一種達觀,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個善于放棄的人,往往是一個成功而坦然的人,因為他懂得取舍,懂得
珍惜,更懂得抓住生活中的主流。
“不要因為一個哨子而付出太高的代價!备惶m克林如是說。負重的雄鷹不能振翅高翔;鴻鵠注定不能和飛機為伍;現(xiàn)實的殘酷不允許我們有太多的奢望。為了自己心中那座最高的
山,我們必須有所放棄,放棄不切實際的空想;放棄
成長路上的
風(fēng)花雪月;放棄
登山途中的自我
陶醉……唯有如此,當(dāng)你登上山頂時能自豪地說:我的
選擇是正確的。
【借而鑒之】 “有舍才有得”是一個很普通的話題,而作者只抓住“放棄”行文,確實值得稱道。開篇由故事導(dǎo)入,寓意豐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觀點“當(dāng)我們真正學(xué)會放棄時,會發(fā)現(xiàn)那才是一種真正的超越,一種真正的戰(zhàn)勝自我的強者姿態(tài)”,接著引入“熊掌和魚”兼有之難,無可辯駁地指出,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最后
鼓勵人們“不要因為一個哨子而付出太高的代價”作結(jié),積極向上,富有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