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深,批之切
批判者和建設(shè)者猶如社會的兩條腿,社會發(fā)展,二者固然是缺一不可,然而要比較出更欣賞,在我看來,批判者更占上乘。 建設(shè)者的偉績是顯性的,他們親手建設(shè)的事物,就是他們永遠的豐碑。但是,同樣偉大的批判者的豐功卻是隱性的,他們對于人類進步的偉大貢獻,往往被忽視,被誤解,甚至被唾罵。殊不知,批判者正是因為愛之深,因而批之切。 賀斯曾說:“我愿意做一塊磨刀石,雖然它本身不能切東西,卻能使鐵器鋒利。”批判,是建設(shè)的基礎(chǔ)。是的,社會總歸不會完美,時代也會存在積習,人性也會出現(xiàn)弱點,如果說問題是時代的呼聲,那么批判者則是對這呼聲的回應(yīng)。沒有批判的精神,不能意識到事物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便無法將它建設(shè)得更加完美。沒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沒有神學大廈的坍塌,也就沒有我們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沒有費爾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沒有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登場;沒有共產(chǎn)黨人的批判精神,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的撥亂反正,也就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破舊之后,方能立新。因此,我更欣賞批判者。 法國文學評論家圣伯夫曾說:“批評家的表總要比別人的快五分鐘。”批判者是預(yù)警者,是敢于在沉默中爆發(fā)的勇士。他們是充滿理性與思考的人,是在亂世抑或盛世敢于進危言的人。魯迅先生汗作瓊墨筆為槍,扛起批判的大旗。他以筆代刀,用犀利的文字為國民劃破迷霧;用熱血的文章為中國開辟前路,點醒民眾;用批判集大家之力,拯救危亡的國家。柴靜主講《穹頂之下》,冷靜批判。那些鏡頭,那些數(shù)字,或許有人無法淡定,或許有人壓抑困惑,但在震撼之余,這種批判喚起的是國人的警醒,是希望與治理的決心!因此,我更欣賞這樣的批判者,這種看似尖銳的批判,是來自內(nèi)心的愛國情懷,同時,批判者甚至要承受寒風冷雨甚至明槍暗箭的襲擊,這份敢于言說的勇氣與事先預(yù)警的洞察力,又怎能不讓人欣賞敬佩? 拿破侖曾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蔽艺f:“不以建設(shè)為目的的批判者不是好的批判者。”批判是為了更好地建設(shè)。魏征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逼出了照耀歷史的貞觀之治;梁思成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才能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古都北京;NBA總裁大衛(wèi)·斯特思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打造出舉世聞名的體育聯(lián)盟。 批判者是為了革故鼎新激濁揚清,為了人間正道滄桑,是為了建設(shè)而批判! 中國有句古語:“惟其是,毋寧巧。”因此我欣賞實事求是,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批判者。你們,用批判為社會預(yù)警,撥開迷霧,指明方向;你們,心懷天下,愛之深,因而批之切! 評點 這是一則很有寫作難度的作文,深刻大氣,緊扣更欣賞批判者來寫作,將批判者賦予“愛之深,批之切”這樣的內(nèi)質(zhì),以此為題,統(tǒng)帥全篇,實為巧妙與恰當。開門見山在比較中亮明更欣賞批判者,繼而分析原因,注意了辯證看待,思維全面。主體部分從三個維度“批判,是建設(shè)的基礎(chǔ)”“批判者是預(yù)警者,是敢于在沉默中爆發(fā)的勇士”“ 批判是為了更好地建設(shè)”展開論述,思路清晰,脈絡(luò)分明,有理有據(jù),讓人信服。段首句用名言領(lǐng)起,彰顯了文化底蘊,增強了文章的看點。